为深化全院医护人员对静脉输液的科学认知,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强化风险防范意识,7月23日下午,我院药剂科赵德良主任在学术会议厅,为病区全体医护人员、门诊医生及医助、手术室团队,以及药剂科全员开展了《科学认识静脉输液——合理使用与风险防范》专题培训,并通过现场考核检验培训成效。
1、培训聚焦:静脉输液的“双刃剑”效应
赵德良主任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4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为切入点,指出注射给药占全部药品不良反应的57.2%,其中静脉注射占比高达91.0%。他结合临床案例,深入剖析了静脉输液的适应症与潜在风险。
赵主任特别强调:“静脉输液不是‘万能药’,必须严格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他以眩晕、头痛等疾病治疗为例,指出通过口服给药等非输液疗法同样可取得显著疗效。
2、静脉输液的合理使用原则
关于静脉输液,不少患者存在误区:
01.液能让疾病好得更快?
许多患者误认为输液比口服药更有效,然而,自限性疾病(如普通感冒)通常有自然病程,输液并不能缩短病程,仅适用于重症患者。
02.输液可以预防中风?
部分患者认为输液能“疏通血管”,但输液对血液黏稠度的改善只是暂时的,过度输液反而会增加心脏负担,尤其对老年人风险更大。
03.输液可以"消炎"?
抗菌药物仅对细菌感染有效,而许多“炎症”并非细菌引起,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能口服,不输液”,以减少耐药性和不良反应。
04.输液可以补充营养、增强免疫力?
营养输液(如氨基酸、脂肪乳)仅适用于无法进食的患者,健康人群通过均衡饮食即可满足营养需求,盲目输液反而可能带来风险。
如何避免过度输液
01.严格遵循适应症
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原则,提高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规范使用率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予以干预,以维护医疗安全和患者权益。在临床应用时应严格按照疾病诊疗规范、循证指南、专家共识等诊疗标准进行规范的静脉输液,减少不规范静脉输液使用。
02.优先选择口服给药
多数情况下,口服药物是首选治疗方式,口服药物经过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作用温和且安全,相比之下,输液虽然起效快,但也可能伴随更多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因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口服药物。
03.加强医患沟通
医生应主动向患者详细解释静脉输液的适应症、潜在风险及替代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建立科学认知,此外,鼓励患者主动询问输液的必要性,共同参与治疗决策,避免因“输液见效快”等错误观念而盲目要求输液,从而降低医疗风险,保障用药安全。
3、考核检验:以考促学夯实基础
培训结束后,参训人员立即参与了答题考核,试卷涵盖静脉输液适应症、并发症处理、药物配伍禁忌等知识点,考核结果显示大部分参训人员成绩优异,达到了预期的培训效果。
“考核不是终点,而是合理用药的起点。”赵德良主任在总结中表示,药剂科将联合医务科和护理部开展专项督查,对违规输液行为“零容忍”,同时定期组织复训,确保全员掌握最新指南。下一步,医院将:
01.多学科协作
医师、药师、护士需密切配合,确保用药安全。
02.规范操作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控制输液速度。
03.加强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正如赵德良主任所言:“每一滴药液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科学输液是对患者最基本的尊重。”我们将持续以专业与责任,筑牢医疗安全的每一道防线。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