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构建行业多方共赢的生态合作体系,由中望软件牵头与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联盟、广东省工业软件创新中心、工业产品设计与仿真软件创新联盟等单位,联合推出“标杆100”案例采集栏目,邀请100位教育行业标杆先行者,分享在培养国家战略人才过程中的实践和经验。本期走进烟台职业学院,以下根据智能制造系主任宫晓峰教授的教育实践经验整理。
烟台职业学院2001年建校,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烟台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单位”“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
智能制造系是学院首批工科系之一,现设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等5个国内领先专业,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师资队伍雄厚,拥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专业教学团队5个。,承担省级以上课题5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3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9项,建有省级以上精品课程12门,拥有包括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工程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在内的27个多功能实训基地,内含各类先进设备总价值7000余万元,总面积超6000㎡。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20项、省级43项,创新创业赛事获奖36项,累计斩获79项赛事荣誉。
作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烟台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将国产工业软件视为专业建设的核心战略资源。"我们意识到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宫晓峰回忆道。通过引入中望CAD/CAE平台,智能制造系在机械设计、数控编程等核心课程中实现国产软件覆盖突破,逐步构建起符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要求的数字化教学体系。
依托中望软件支撑的专业改革,近三年毕业生智能制造领域对口就业率提升至89%,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案例的实训效率提高30%。"现在企业主动来校要人,持中望认证的学生上岗适应期缩短了2/3。"宫晓峰自豪地说。
教育生态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咬合
在众多国内外工业软件中,智能制造系选择了中望软件,进行深度合作,源于其“教育+产业”双轮驱动的独特优势。相较于国外软件,中望在本地化服务、成本可控性、课程资源适配性上表现更优:联合中望实施的“岗课赛证”融通方案,学生通过中望认证考试的合格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8%以上。2025届毕业生中,持证学生就业率达100%,企业反馈其关键技术任务完成率明显提升。“这种深度融合的生态,是国外软件难以实现的。”宫晓峰说道。
学生建模作品展示
通过共建“中望技术服务中心”和“中望工业软件产业学院”,智能制造系实现了“教学-实践-服务”闭环。近两年,技术服务中心累计为烟台地区30余家企业提供数字化设计服务,解决技术难题80余项,直接带动企业生产效率提升15%。产业学院采用“双导师制”,企业工程师驻校授课占比达40%。除此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三共三化"模式创新:共建课程体系、共育认证标准、共享产业资源。近年来,系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数字化设计赛项中斩获一等奖5项,创下历史最佳战绩。
共建国产工业软件技术服务中心
学生竞赛获奖展示
从技能人才到战略力量的跃升
面对"制造强国2035"战略,宫晓峰的规划充满前瞻性:"我们要培养的不是操作员,而是能参与工业软件研发的'大国工匠'。"为此,系部与中望共同启动三大升级计划:
一是联合中望开发“智能产线虚拟仿真”课程;
二是共建“自主可控工业软件联合实验室”,承接省级以上科研课题;
三是拓展“工匠工坊”,培育具备国产软件研发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这些举措将直接呼应国家工业软件自主可控战略,为制造强国输送“软硬兼备”的高端技能人才。
共同推动全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师资培训活动
在宫晓峰看来,国产工业软件的崛起还需要"生态合力",只有通过生态合力,才能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因此,他建议:
第一,行业协会联盟牵头建立“工业软件职教标准”,推动跨区域资源共享。
第二,联合企业采用“双导师制”,企业工程师驻校授课。
第三,联合科研院所(如工信部电子五所)开展技术攻关,只有通过生态合力,才能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正如宫晓峰所言:"当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咬合,我们输出的不仅是技术人才,更是中国制造的未来。"如今,烟台职院智能制造系正持续优化可复制的"产教融合烟台方案",为制造强国战略输送着"软硬兼备"的新时代工匠。
关于中望软件
广州中望龙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国内首家A股上市的CAx解决方案商,拥有7大全球研发中心,深耕教育领域16年,为超4000所院校及8.5万所K12机构提供专业人才培养支持。
关于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联盟
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联盟2017 年于北京成立,接受工业和信息化部业务指导,挂靠单位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秘书处设在电子五所,自成立以来,积极发挥行业纽带作用,持续开展产业研究、公共服务、生态培育等多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软件产业生态发展。
关于广东省工业软件创新中心
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等11 家主要成员单位共同组建,中心于 2022 年获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批复筹建,聚焦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卡脖子”技术攻关与生态建设,推动国产替代。
关于工业产品设计与仿真软件创新联盟
由工软数创牵头组建,院士领衔专家团队,汇聚近百家单位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主攻设计与仿真软件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