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摄影圈,黄培望是一位颇具特色的存在。作为厦门德古工贸有限公司的核心商业摄影师,她以精准的镜头语言为众多品牌打造了深入人心的视觉形象;而在业余时间,她背着相机行走于山河之间,用旅行摄影记录下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与瞬间感动。她的作品兼具商业的严谨与艺术的灵动,多次刊登于各大报纸杂志,其中《小牧童》更是斩获第三届上邦国际摄影大赛铜牌,展现出在不同摄影领域游刃有余的深厚功底。近日,我们有幸与黄培望展开对话,探寻她镜头背后的故事与思考。
记者:黄女士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这次采访。您既是企业的商业摄影师,又在业余时间专注旅行摄影,能和我们聊聊这两种摄影状态给您带来的不同感受吗?
黄培望:您好!其实这两种状态对我来说更像是互补的关系。商业摄影需要高度的理性和计划性,客户的需求、产品的特性、市场的定位,每一个环节都得精准把控。这种创作更像是在戴着镣铐跳舞,在限定框架里寻找最优解。但旅行摄影完全不同,它充满了未知的惊喜。背着相机走在陌生的街巷,可能转角就遇到一群嬉闹的孩子,或者夕阳突然穿透云层洒在古老的屋檐上。这时不需要预设任何主题,只需要跟着直觉按下快门,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这种自由感会让我重新找回对摄影最原始的热爱,也让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
记者:从商业摄影的精准到旅行摄影的随性,您是如何在这两种状态中切换的?
黄培望:其实核心都是 “观察”,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商业摄影训练了我对细节的敏感度,比如光线变化对物体质感的影响,构图比例对视觉重心的引导,这些技巧在旅行摄影中同样适用。而旅行中捕捉瞬间的能力,也让我在商业拍摄时更懂得捕捉模特自然流露的情绪,避免画面过于僵硬。
记者:您的摄影作品多次在报纸杂志发表,其中《小牧童》还获得了第三届上邦国际摄影大赛铜牌,画面里牧童和羊群的布局很巧妙,您是刻意设计这种 “被羊群簇拥” 的构图,来强化主题的吗?
黄培望:算是自然与设计的结合。当时羊群自发围拢,牧童成了视觉中心,我快速调整机位,让羊群形成向心式构图,把观者目光锁在牧童身上。这种包围感既能突出 “小牧童与羊群共生” 的画面关系,也暗合他作为 “羊群守护者” 的身份,用构图强化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联结感。
(第三届上邦国际摄影大赛铜牌获奖作品《小牧童》)
记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觉得拿起相机就能拍好照片,您作为专业摄影师,认为摄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黄培望:技术和设备当然重要,但我觉得更核心的是 “独特的视角”。同样的风景,一百个摄影师会拍出一百种样子,这取决于每个人的人生阅历和思考方式。商业摄影中,我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 “什么样的画面能打动他们”;旅行摄影时,我会问自己 “这个场景最触动我的是什么”。比如拍同一款咖啡,有人会侧重表现它的醇厚口感,我可能会更关注咖啡师拉花时的专注神情,因为我觉得一杯咖啡的温度,不仅来自它的热度,更来自制作者投入的情感。这种对细节的解读和表达,才是让照片与众不同的关键。
记者:在您看来,摄影的意义是什么?
黄培望:对我来说,摄影是一种对话方式。商业摄影是与客户、与市场对话,用画面传递品牌的声音;旅行摄影是与世界、与自己对话,通过镜头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有时候翻看几年前拍的照片,会突然想起当时的心情 —— 拍那组暴雨中的街景时,我正经历工作上的低谷,画面里的潮湿和模糊,其实是我当时内心的写照;而在草原拍的星空,是我走出低谷后对生活重新燃起的希望。这些照片像一本视觉日记,记录着我的成长和变化。
记者:最后,能给那些既想从事商业摄影,又热爱自由创作的年轻摄影师一些建议吗?
黄培望:不要把商业和艺术对立起来。商业摄影能锤炼扎实的基本功,让你在技术层面无可挑剔;而自由创作能保持内心的敏感和热情,让你的作品有灵魂。重要的是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让商业经验为自由创作赋能,也让自由创作的灵气反哺商业作品。另外,多观察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瞬间。拍习惯了高端产品,也不妨蹲下来拍拍路边的野花;走腻了热门景点,也可以试着钻进小巷看看普通人的日常。摄影的真谛不在于去哪里拍、拍什么,而在于用怎样的心态去感受和记录。
记者:非常感谢黄女士的分享,您的话让我们对摄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期待未来能看到您更多精彩的作品。
黄培望:谢谢,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