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百名学子寻访百项AI+中国智慧”专项实践服务团开启了一场科创探索之旅。团队先后深入杭州市人工智能小镇、未来科技城以及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文旅产业的创新应用,探寻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对话科创前沿:
探寻科技赋能文旅新可能
实践团的首站来到杭州人工智能小镇。作为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的重要载体,小镇依托杭州数字经济先发优势和浙江大学等高校科研资源,致力于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生态圈。这里不仅是科技创新的高地,更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一踏入小镇,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便扑面而来。在这里,菜鸟快递配送无人车“小蛮驴”、脑机智能安睡仪、智能仿生手等前沿设备有序陈列,生动展现了科技在生活服务、医疗健康等领域的深度应用。这些设备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先进性,也让成员们真切体会到“科技改变生活”的强大力量。
“看到这些创新成果,我深刻感受到人工智能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实践团成员奚瑜蔓感叹道,“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生活的便利性,更重塑了医疗、家居、农业、安全、制造等行业的运作模式。如果能把这些技术引入文旅产业,一定会为游客带来全新的体验。”
随后,团队来到杭州未来科技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成员们深入了解多家前沿科技企业及核心技术,近距离感受科技创新的蓬勃活力。凭借优越的人才政策和完善的产业生态,未来科技城吸引了众多知名企业入驻,如宇树科技、强脑科技、云深处科技。这些企业代表了行业的前沿水平,彰显了科技创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科技赋能文旅,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理念的革新。”实践团指导老师潘宇航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研,探索出一条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的智慧和力量。”
解码余村实践:
见证科技赋能文旅融合的生动样本
实践团来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发源地——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村和乡村振兴的标杆,余村近年来积极探索“生态+科技+文旅”的发展模式,将人工智能等智慧化手段融入乡村建设和旅游服务,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优势。在这里,实践团亲身感受人工智能如何为这片诗意田园注入智慧动能,成为科技赋能文旅融合的鲜活案例。
城市书房和文化礼堂,承载着乡愁文脉,诠释着绿色发展的深层内涵;智能感应垃圾箱、AI垃圾分类科普机“碳宝”等设施随处可见,这些智能设备让环保变得更加便捷和可量化,提升了村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智能健康小站、机器人科教融汇实践基地,则为乡村文旅增添健康保障与趣味互动。
为全方位掌握当地AI应用情况,实践团开展采访。村民分享了智能设备带来的便利生活,同时指出操作复杂、覆盖不足等问题。工作人员则介绍余村借助AI推动乡村振兴的成效,如旅游服务的智能升级(智慧导览、智能民宿管理)、产业转型的智能化助力,但也提到存在技术人才短缺、数据安全隐忧、持续投入压力等现实挑战。
余村的实践清晰地表明,“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正通过AI等智慧化手段,转化为更具吸引力和可持续性的“金山银山”。科技赋能文旅,不仅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体验。通过智能应用,余村实现了旅游服务的提质增效,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通过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乡村文化内涵得以创新表达,增强了文化魅力;通过创新驱动,余村正在走一条生态优先、科技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余村的实践让我们深受启发。”实践团负责人李洪艳在小组讨论时表示,“我们期待通过这次调研,把科技赋能文旅的成功经验给推广到更多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本次实践调研,外国语学院的同学们探索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文旅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潜力,感受到科技赋能乡村发展的巨大潜力。大家纷纷表示,将继续关注科技前沿,积极运用所学知识,为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 李洪艳)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