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漠化治理的漫长征程中,有这样一位领航者,他以智慧为笔,以汗水为墨,十六年如一日,在广袤无垠的沙海中书写着绿色的奇迹。他就是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科技团队的领军人——易志坚教授。他不仅是治沙领域的杰出科学家,更是一位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梦想的楷模。正如古人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易志坚教授的故事,正是每一个为生态梦想不懈奋斗者的真实写照。
易志坚教授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自幼便对自然生态充满了好奇与热爱。求学期间,他专注于力学研究,却始终心系环境问题,尤其是荒漠化这一挑战。他深知,土壤是生命之基,而荒漠化正无情吞噬着人类的生存空间。目前,全球荒漠化面积达3600万平方公里,中国近170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每年吞噬着大量良田,4亿人口直接面临生存威胁。传统治沙依赖草方格固沙或植树造林,虽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沙丘移动,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沙体的离散状态,治理效果有限。毕业后,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治沙科研的征途,让沙海变绿洲,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一段非凡征程。
在治沙的道路上,易志坚教授遭遇了无数挑战与困难,但他从未退缩。他提出的“改沙为土”理念,是对传统治沙方式的革命性突破。面对质疑与不解,他带领团队在实验室中夜以继日地研究,终于从植物黏胶中提取出了新型约束材料,为沙子赋予了“土壤”的生命力。这一发现,让沙地首次显现出了保水保肥的能力,让作物在沙地上茁壮成长,产量大幅飙升。
易志坚教授亲自上阵,从实验室到沙漠一线,他的身影无处不在。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他顶着烈日,迎着风沙,与团队成员一起播种、灌溉、观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家的实践精神与责任担当。他每一次的实地考察,都是对治沙梦想的坚定践行,都是对绿色未来的追求。
易志坚教授深知,治沙不仅是为了恢复生态,更是为了造福人类。他积极推动治沙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在新疆和田,他帮助当地群众优选出高产草种,解决了牧草短缺的难题,推动了畜牧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内蒙古,他带领村民种植改良土地,实现了增收致富的梦想。他的善举,让无数沙区群众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感受到了科技的温暖。同时,易志坚教授还热心公益,积极参与环保宣传和教育活动。他走进校园,为孩子们讲述治沙的故事,激发他们对自然生态的热爱与保护意识;他走上讲台,为公众普及荒漠化知识,提高大家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他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众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共同守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
十六年时光,如白驹过隙却满是艰辛与坚守,易志坚教授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为科研事业的推进,频繁穿梭于重庆与各个试验基地之间。正如他所说:“我们的约定,是让每一粒沙子都承载生命的重量。”易志坚教授和他的团队,正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属于人类的绿色篇章。在沙漠中书写更多关于生态、关于希望、关于未来的传奇篇章。这既是他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更是他在艰苦科研环境中,内心那份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
(重庆交通大学 吴欢)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