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光
当清晨的阳光掠过崭新的充电桩,第149道蓝色电流在此刻汇入电小满的能源网络。这座位于主城区的充电站,不仅是一个能源补给站的落地,更像是一个时代坐标——它标志着这家深耕新能源领域的企业,正以“稳扎稳打”的技术积淀与“跨界破圈”的创新勇气,在绿色转型的赛道上写下新注脚。
“企业的每一步,都要踩在时代的鼓点上。”铭锋集团电小满董事长在开业仪式上的这句话,或许正是其发展路径的最佳注脚。从早期攻坚核心技术,到如今构建起覆盖7kW交流桩、120kW-160kW直流桩、360kW重卡专用桩乃至960kW超级液冷桩的全系列产品矩阵,电小满用“全气候适配”“多品牌兼容”的硬实力,回应着从私家车到商用车、从城市通勤到长途货运的多样化充电需求。149座充电站的数字背后,是从繁华商圈到社区院落、从高速公路到乡村地头的网络编织,更是“让充电像加油一样简单”的承诺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逐步落地。
在现场,一位货运司机的体验颇具代表性:“以前开电车跑长途,最怕半路没电。现在高速沿线每隔几十公里就有超冲站,半小时就能补满全部电量,比以前节省了近两小时。”这种“省时省心”的体验,正是电小满“技术落地”的生动写照——不是实验室里的参数,而是用户车窗外实实在在的便利。
更令人关注的是,电小满所属的铭锋集团并未止步于地面网络。“集团无人机业务即将量产”的消息,让这场充电站开业仪式有了更深远的意义。据介绍,这些无人机还将拓展至农林植保、大型垂直运输等领域。从地面的充电桩到空中的无人机,一个“桩+翼”的立体新能源生态轮廓渐显。这并非盲目跨界,而是对“新能源+智能装备”趋势的精准把握——当充电桩成为能源网络的“神经末梢”,无人机则化身连接末梢的“空中纽带”,让绿色能源的触角延伸至更广阔的天地。
“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董事长看来,149座充电站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充电桩的智能化升级、与光伏/储能的协同联动、车网互动(V2G)技术的落地应用,都将是电小满接下来的发力方向。而无人机与能源网络的结合,更可能催生“空中巡检+智能调度+应急供电”的全新服务模式。
现场的合作伙伴们对此充满期待。一位参与充电桩建设的工程企业负责人坦言:“从最初的零星订单到如今的规模化布局,我们见证了电小满从技术追随者到标准制定者的转变。这种‘稳’与‘进’的平衡,让我们愿意长期携手。”
从《“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到“双碳”目标的推进,新能源产业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拍打每一个参与者。电小满的149座充电站,恰如一滴水映照着这片蓝海的壮阔——它既是企业发展的里程碑,也是行业前行的缩影。正如董事长在致辞中所说:“这份事业从来不是独自奔跑。”当更多企业像电小满这样,既深耕技术“基本功”,又敢闯创新“无人区”,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繁荣图景,正在每一次充电、每一次突破中徐徐展开。
站在第149座充电站前远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林立的充电桩,更是一个绿色未来的清晰轮廓——那里有高效流动的清洁能源,有智能协同的能源网络,更有无数人用实干与创新,共同书写的时代答卷。
(图/文 王捷 李明哲)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