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月浦非遗与乡村:一场青春的学习之旅
六月底的上海,暑气渐浓,却挡不住探索的脚步。上海立达学院传媒学院“拾光行者”三下乡团队走进宝山区月浦镇,开展非遗探访与乡村调研活动,在田间地头与院落街巷中,感受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活力。
竹丝里的匠心:顾月芳老师的竹编课
在月浦镇党群服务中心,团队探访非遗月浦竹编。传承人顾月芳老师现场教授竹编戒指制作,穿丝、绕圈、打结等步骤看似简单,实操时却让同学们频频出错。有的竹丝缠成一团,有的戒指编得太大,顾老师逐一耐心指导,助大家完成作品。在采访中,同学们更是体会到,顾老师传承的不仅是手艺,更是一份坚守初心的匠人精神。
锣鼓声里的故事:葛平老师的“照片展”
离开竹编课堂,团队探访另一项非遗——月浦锣鼓。因展览馆装修无法参观实物,传承人葛平老师带来一沓老照片,讲述锣鼓表演的往事。采访中得知,月浦锣鼓目前面临传承断层,保护机制仍需完善,但照片里队员们的笑容与汗水,印证着非遗在当代的生命力。
手脚上的童趣:沈巷村的非遗小课堂
在沈巷村,团队成员从学习者转变为“小老师”,通过两堂非遗课向当地儿童普及文化知识。
第一堂课上,讲课的同学通过讲解非遗的概念,结合专业知识,介绍“七力四感”相关概念,还设计表演小游戏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随后通过云南瓦猫的故事,带领孩子们编排小话剧,让大家在表演中感受非遗的魅力。虽有点紧张,但孩子们的热情让人踏实,这课不仅传授知识,更想让孩子们打心底喜欢非遗。
第二堂课通过炭花舞的相关讲解,过度到非遗剪纸,开始剪纸时孩子们略显拘谨,在队员示范剪后,大家逐渐放开,围拢学习对折、裁剪技巧。同学们手把手教学,孩子们剪出的作品虽不完美,却都洋溢着笑容。通过小朋友们的笑容团队成员们明白了,非遗传承或许就藏在这样的玩耍中,悄悄种下对美的感知。
红色印记:月浦公园的初心回望
离开沈巷村,我们走进月浦公园。草坪中央的纪念碑静静矗立,碑身刻着岁月的痕迹。走近了看,底座上的文字记录着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的奋斗故事,从革命年代的热血牺牲,到建设时期的攻坚克难,一笔一画都透着厚重。同学们围着纪念碑慢慢看,阳光落在碑顶的红星上,亮得晃眼。那一刻忽然懂了,不管是竹编的坚守、锣鼓的传承,还是村里的新变化,根子上都是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在传。
行走在乡村:不止于非遗的发现
月浦镇的乡村风貌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段泾村稻田里,新插的秧苗绿油油,农民伯伯在田埂劳作,他们说村里搞生态农业,无农药稻米深受城里人欢迎。勤丰村路边,白墙黛瓦的民宿整齐排列,村民介绍,周末常有游客前来,“以前守着土地只能种庄稼,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段泾村的文化墙上,义诊、儿童书屋、村民笑脸等照片格外醒目。村干部说,这几年村里环境变美了,借着非遗体验活动,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回乡看看,有的甚至留乡创业。
走在沈巷村乡间小路,趁着火热的太阳,听着蝉鸣与远处狗吠,大家恍然:乡村振兴不只是盖新房、修马路,更是像顾月芳老师、葛平老师这样的传承人用手艺守根,像村民们用勤劳生活,也像青年学子用脚步去看见、用真心去学习。
这次月浦之行,像一堂生动的户外课,竹丝里的耐心、锣鼓里的精神、剪纸里的快乐、乡村里的希望,都成了这个夏天最珍贵的收获。(李亚珍 和锦鸿)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