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业是传递社会温暖、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桥梁,其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和坚强组织的保障。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中蕴含的思想伟力,并将其转化为推动榆林慈善事业前行的强大动能,关键在于全面提升慈善组织的核心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工作能力,榆林慈善事业才能精准对接时代要求与人民期盼,在服务大局、改善民生中展现更大作为。
一、聚焦服务能力,在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中彰显慈善温度
慈善事业的根基在于服务人民。提升服务能力,是慈善组织践行党的为民宗旨的直接体现。这要求我们深学细悟关于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准确把握慈善在服务榆林发展大局、回应民生关切中的角色定位。
榆林慈善组织必须将“服务至上”的理念融入血脉。要敏锐洞察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与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精准契合点,将上级精神转化为符合榆林市情、富有地域特色的慈善行动方案。聚焦乡村振兴、扶弱济困、教育医疗、灾害救助等核心领域,确保慈善资源精准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和最困难的群体。例如,作为靠近毛乌素沙漠城市,积极策划了千亩“榆林慈善林”项目,积极动员带领慈善志愿者们植树去沙漠化实施生态公益项目;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打造“关爱退役军人”品牌,在传承中凝聚向善力量;围绕关爱青少年,策划实施了“情暖童心 爱心筑梦”关爱少年儿童项目。提升服务能力,就是要让每一份善心善意都精准滴灌到榆林发展最需处、群众心坎最暖处,让服务更有温度、更显实效。
二、激发创新能力,在探索慈善发展新路径中增强活力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慈善事业需要不断突破思维定势,以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是慈善组织适应时代变革、提升效能的关键所在。这要求我们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对慈善工作的指导意义,勇于探索新模式、新机制、新载体。
榆林慈善组织要敢于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在党建引领下,积极探索“互联网+慈善”、“社区慈善”等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善款募集渠道和项目运作方式。创新项目设计,推动慈善救助从“输血”向“造血”转变,更加注重赋能型、发展型项目。创新品牌建设,结合榆林特色资源和文化底蕴(如边塞文化、黄土文化、红色文化),打造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慈善品牌项目。创新合作机制,探索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域的慈善协作网络,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提升创新能力,就是要让榆林慈善事业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以更灵活高效的方式服务社会。
三、夯实工作能力,在强化组织执行中确保善行致远
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和生命力,最终体现在扎实过硬的工作能力上。提升工作能力,是慈善组织将党的要求、服务宗旨和创新构想转化为实际成效的根本保障。这要求我们具备严谨务实、高效执行的专业素养和作风。
提升工作能力,首要任务是加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要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项目运作、财务管理、信息公开、风险防控等制度体系,确保运作规范、透明高效,以公信力赢得社会持久信任。要着力锻造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专业化队伍,持续提升资源动员、项目管理、精准帮扶、应急响应和宣传倡导等核心实务能力。尤其要在党建引领下,构建高效的“党建+慈善”协同机制。深化“社区慈善服务站”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神经末梢”作用,让慈善服务直达基层;推广“党员志愿服务积分制”等载体,激发党员在慈善活动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健全慈善组织与政府部门、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的高效联动机制,确保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时,慈善力量能够迅速响应、有序介入、精准投放、有效补充。提升工作能力,就是要让每一项慈善计划都落到实处,让每一份爱心捐赠都物尽其用,让服务与创新的成果真正惠及于民。
慈善事业是播撒希望、温暖人心的高尚事业。推动榆林慈善事业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伟力,并将其转化为提升服务能力、激发创新能力、夯实工作能力的自觉行动。让我们在党建引领下,持续深化能力建设,使榆林慈善组织成为服务群众更贴心、运作模式更先进、项目执行更有力的温暖力量,让慈善之光在榆林大地更加璀璨夺目,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榆林新篇章贡献坚实的慈善力量!
(作者:榆林市慈善协会志愿者工作部副部长张珈铭)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