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国务院提出“在全国高校开展不少于32学时的双创课程”的要求,高校双创教育全面展开,意味着创新创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我国掀起创新人才探索高潮之际,蚌埠学院也加入这次改革浪潮。十年来,高校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做法与经验,总结为四大典型路径。
一、课程体系重构:分层分类与AI赋能
通识基础与学科交叉:如广西推进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针对理工、管文、艺体等学科设计差异化内容(理工版侧重技术架构,管文版强化商业应用案例),并开发覆盖智能制造、跨境贸易等领域的34个“AI+案例库”,推动跨学科思维培养。
专创融合课程:湖南铁道职院开发29门专创融合课程,将创业能力嵌入专业教育,并依托专业协会发布创新创业课题,实现“专业+创业”双螺旋能力提升。
智慧学习模型:武昌理工学院联合科大讯飞构建“数据驱动画像—智能学习路网—教学闭环改革”的智慧模型,实现学生能力精准评价与个性化资源匹配。
二、长周期贯通培养:科研牵引与个性化路径
本博贯通机制:西安交大“珠峰计划”面向拔尖学生推行本博贯通培养,以科研课题为牵引,由导师定制“一生一策”方案,允许免修课程、提前修读研究生课,压缩学分以强化科研实践。
动态分流与质量保障:中山大学设立人工智能、生物安全等领域的“本博贯通创新班”,建立弹性学制与动态分流机制,辅以人才培养数据“画像”系统保障质量。
三、实践平台搭建:竞赛孵化与实战赋能
全链条孵化体系:湖南铁道职院构建“线上线下+虚实结合”平台,设置“苗圃—孵化—产业”三级基地,年均孵化60余家企业,并通过“7关34卡”在线系统年产出7000份商业计划书。
竞赛驱动创新:西安交大国家级大创项目年均立项950项,推动学生对接企业产业命题(如2024年150项),7项技术进入中试阶段,实现“实验室到生产线”转化。上海建桥学院以“三创赛”为载体,孵化“直播电商助传统文化传播”等实战项目。
四、产教融合机制:校企协同与需求对接
六共合作模式: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少农班”联合东风汽车共建课程(企业教材占比50%),双导师制指导学生攻关企业真实课题(如智能驾驶标定测试),成果可置换学分,实现“毕业即上岗”。
乡村振兴服务闭环: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将“全息学域”教学成果导入乡村人才培训,政校企共建“服务站”,通过“乡村CEO班”培养经营人才、“乡创客班”培训电商技能,形成“培育—孵化—服务”闭环。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以“精准分层课程”筑基、“科研贯通机制”提质、“实战孵化平台’赋能、”产教融合生态”闭环,形成“教—研—创—产”全链条育人范式。其核心经验在于:以学生能力画像驱动个性化培养、以真实场景需求反哺教学改革、以多元主体协同打破资源边界,为国家战略与产业升级持续输送复合型创新人才。
五、建构人才成长架构师育人模式
蚌埠学院在充分吸收借鉴这些经验做法基础上,打造自己专属的双创教育模型和路径,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客观条件锚定算法,以产业链就业链变化深度链接市场变化,独辟蹊径,扎根能力训练,形成产教一体化路径。形成“理论课堂问题链教学深度探究+孵化课堂专创融合市场化运作激活实战能力+实践课堂知识链向价值转化创新能力提升”,细化为三模块+四阶段+五维度结构。
蚌埠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设计三模块四阶段建构五维度结构模型:三个模块,分别是大一职业规划,核心目标是通过测评精准把脉大一新生的职业认知自我认知,科学规划四年大学职业成长路径策略方法。
模块二是创业基础理论学习+模拟商业策划分析实践,结合专业与市场需求挖掘,设计高附加值增长模型,学生学会使用商业画布等分析工具,激活学生组织生产能力,市场意识,产品供给侧优化个迭代能力。
大三以就业能力训练个创新思维训练为主线,以创业思维审视就业,以自我精准定位把脉就业选择,以创新思维精准探究自我价值转化与发展方位。
总体上,蚌埠学院职业规划教学质量凸显系统性保障人才目标全方位实现、就教学内容方法的科学性支撑人才成长高效有序、就训练方法创新型保持教学价值转化的合理性与和目的性。
蚌埠学院职业规划教学质量体系,以“系统性进阶设计(大一规划筑基、大二能力构建、大三价值转化)”为框架,依托“科学测评工具与市场分析方法”,“精准锚定学生发展路径”,“创新性地融合创业思维与创新训练”,贯穿就业能力培养全过程,实现学生从自我认知到价值创造的科学规划与持续迭代。
六、系统化设计构建有温度+有厚度的双特色
具体阐释“系统性、科学性、创新型”科学内涵
1. 系统性:纵向贯通:构建了覆盖大学四年的完整进阶链条(大一认知规划→大二能力实践→大三价值转化),目标明确,阶段递进。横向整合:将职业规划、创业教育、专业学习、市场需求洞察、就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五个维度),形成闭环。模块协同:三个模块目标清晰、内容互补、逻辑递进,共同服务于学生长远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2. 科学性:
测评驱动:大一阶段强调运用“科学测评工具”进行精准的职业认知与自我认知评估,为规划奠定客观基础。数据与工具导向:大二阶段引入“商业画布等标准化分析工具”,结合“市场需求挖掘与数据分析”,进行高附加值增长模型设计,提升决策理性。精准定位:大三阶段强调基于前序积累进行“自我精准定位”和“价值转化路径的科学探究”。方法规范:整个体系强调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测评、分析、模型构建、迭代优化)指导实践。
3. 创新型:
思维融合创新:“将创业思维(机会识别、资源整合、风险承担、迭代优化)深度融入就业能力训练”(大三),打破传统就业指导的思维定式。
能力培养创新:大二模块重点培养“组织生产能力、市场意识、产品供给侧优化与迭代能力”,这些是面向未来、驱动创新的核心能力。价值导向创新:强调“以创新思维精准探究自我价值转化与发展方位”(大三),引导学生超越被动求职,思考如何创造价值和实现个人发展。模式设计创新:整个体系设计(如“理论学习+模拟实”“创业思维审视就业”)体现了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创新。
七、结语
蚌埠学院就业率一直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高就业背后,我校双创教育探索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双创老师也是人才培养架构师,架构师肩负经师人师双重角色。
双创教育不是孤立规划,而是融合发展的系统工程。不凭主观臆断,而是依托科学工具与数据分析。不局限于传统求职,而是以创业思维和创新训练赋能未来。目标不仅是找到工作,更是实现可持续的价值创造与个人发展。
2020年11月,在调研皖北高校双创教育时,带队的安徽省委领导指出:“蚌埠学院设计的职业规划教学体系是一个‘结构严谨(系统性)、方法可靠(科学性)、理念前瞻(创新型)’的现代化人才培养体系。”
2023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院士,在蚌埠参加安徽省创新大会时,勉励蚌埠学院:“按照既定模式,扎实搞好双创教育。”(蚌埠学院 胡业生)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