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豫北医学院“陶艺传承”实践团队前往郑州陶艺工坊,开展为期7天的陶艺制作暑期社会实践。通过亲身参与揉泥、拉坯、刻花、上釉、烧制等全流程,学生们深入体验传统陶艺的制作技艺,感受千年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泥土的初体验:从选泥到练泥
实践首日,在当地资深陶艺师的带领下,队员们来到后山陶土矿区。"优质的陶土要具备良好的可塑性和耐火性。"陶艺师说道,在他的指导下,队员们学习辨别不同品质的陶土,并亲自体验了传统的淘洗工艺。
练泥环节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队员们需要反复揉搓、摔打泥料,直至达到"熟而不粘"的理想状态。经过几天的反复练习,队员们终于掌握了练泥的要领,为后续制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指尖的舞蹈:拉坯与修坯
拉坯是陶艺制作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在传统脚踏拉坯机前,陶艺师向我们展示了精湛的技艺:只见一块普通的泥团在他指尖旋转、上升,渐渐变成一个线条优美的花瓶。"拉坯时要心手合一,力度要恰到好处。"他强调道,"手指要随着泥料的旋转自然移动,不能强求。"
队员们轮番尝试却屡屡受挫。泥团不是塌陷就是歪斜,很难成型。看起来简单的动作,做起来却并不容易。经过两天数十次的练习,队员们终于能制作出简单的碗、杯等器型。陶艺师欣慰地说:"你们已经摸到门道了,但要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至少还需要三年功夫。"
修坯环节同样考验耐心和技巧。队员们学习使用各种传统工具:利坯刀用于修整厚度,篦子用来刮出均匀弧度,海绵则可让表面更加光滑。经过反复修整,队员们的第一批作品终于初具雏形。
艺术的升华:装饰与施釉
装饰阶段让队员们充分感受到陶艺的艺术魅力。陶艺师首先演示了刻花技法,手持竹刀在坯体上流畅地刻出缠枝花纹。"下刀要稳,收刀要快,线条要一气呵成。"队员们尝试了刻花、剔花、贴花等多种技法,常常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
施釉环节更是充满惊喜。队员们学习了传统的釉料配方,体验了浸釉、浇釉、刷釉等不同工艺。"釉料的浓稠度、施釉的厚度都会影响最终效果。"陶艺师解释道。队员制作的茶壶在施釉时不小心留下指纹,却意外形成了独特的纹理效果。"这就是陶艺的魅力,永远充满意想不到的惊喜。"
浴火重生:装窑与烧制
实践的高潮是传统的柴窑烧制。6月22日凌晨,队员们协助陶艺师开始装窑。"大件在下,小件在上;同类器型要集中摆放;每件之间要留出火路..."陶艺师一边指导一边讲解装窑的讲究。整个装窑过程持续了整整一天。
点火仪式庄重而神圣。随着第一把柴火投入窑口,为期36小时的烧制正式开始。队员们分班值守,学习控制火候。"窑温要循序渐进,特别是在釉料熔化的关键阶段,温度控制要非常精准。"陶艺师说。当窑温达到1280℃时,釉料开始熔融,窑口喷吐出绚丽的火焰,场面蔚为壮观。
开窑时刻最令人期待。当窑门打开,一件件釉色晶莹的作品呈现在眼前时,队员们激动不已。"看!我做的花瓶成功了!""这个窑变效果太神奇了!"陶艺师仔细检查每件作品后,对队员们的进步表示赞赏:"你们已经初步领会了陶艺的真谛。"
创新与传承:探索当代价值
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队员们也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创作。他们设计了融合传统纹样与现代造型的茶具,还尝试用3D打印技术制作模具。"传统需要创新,这样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指导老师说道。实践期间,队员们还走访了当地年轻陶艺师的工作室,了解当代陶艺的发展趋势。
结语:让陶艺技艺代代相传
实践结束后,团队将作品捐赠给当地艺术展览,并计划在校内进行宣传,让更多同学了解陶艺文化并体验制陶乐趣。“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手艺的珍贵,也希望未来能为陶艺的传承尽一份力。”队长尚圆鑫总结道。
(马杉杉)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