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与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就业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人工智能领域的迅猛发展,使得大量重复性、规律性的工作岗位受到冲击。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市场需求收缩,叠加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递增,就业压力持续攀升,招工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愈发凸显。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把挑战变成机会?
职教强国,多国加码资源投入
职业教育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通过培养高技能人才推动经济转型、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教育公平和个人发展,其在当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几年来,世界多国相继出台政策,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比如欧盟依托伊拉斯谟奖学金项目(Erasmus+)向非欧盟学生提供包括学费和生活费在内的奖学金,打造新的职业卓越中心,德国计划持续增加职业教育资源投入,力求推动职业教育迈向新高度。早在3年前,我国就发布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深化产教融合为核心,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与适应性,全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筑牢根基。中国“职教强国”的宏伟蓝图正徐徐展开。
就在5月11日,由国家教育部主办的“2025年职业教育活动周”首期“职业教育大讲堂”在重庆启动。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以 “论职业教育的三重价值”为题,系统阐述职业教育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体成长的意义。他指出,职业教育不仅是保障民生的重要途径,更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动个性化发展的关键支撑。
职业教育已成为解决就业的“黄金钥匙”。
“双元制”教育 渐受追捧
提及职业教育的成功典范,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最为亮眼。为何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教育机构开始认同和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秘诀就是它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落到实处。学生一方面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在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培训,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岗位与实践指导,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便能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对接。这种独特的教育模式为德国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有力支撑了德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使其在全球产业链中始终占据高端位置,铸就了德国制造的卓越品质与强大竞争力。
德国双元制培训现场
越来越多的中国求职者选择前往德国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据了解,他们在德国学习期间一般可获得每月900-1300欧元的培训津贴。另一方面,德国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大,双元制学员取得职业资格证后几乎确保就业,薪资待遇优厚,一般可取得每月2600到3500欧元的起薪。以汽车维修专业为例,中国学员在德国完成双元制学习后,可凭借掌握的先进汽车维修技术,和国家级或行业级职业资格证书,进入德国本土汽车制造企业或专业维修厂工作,不仅薪资水平高,亦有机会申请德国永久居留。
双元制教育,受追捧是有原因的。
职教出海 扬帆正当时
在职业教育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两国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等诸多方面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为进一步深化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积极应对全球就业市场变局。德国莱海希教育集团将携手“德中经济,教育和文化协会”于2025年5月30日在成都“中国-欧洲中心”隆重举办中德职业教育出海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由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中国-欧洲中心和中国教育在线大力支持,汇聚了中德两国职业教育领域的权威专家、高校学者、知名企业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等,他们将围绕“AI时代的就业挑战和新机遇——2025中德职业教育出海高峰论坛”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
2025中德职业教育出海高峰论坛
据德中经济,教育和文化协会中国(成都)办公室主任、德国莱海希教育集团执行董事赵蕾女士介绍,本届论坛阵容强大、亮点纷呈,不仅有前沿的主题演讲,分享中德职业教育的最新理念与实践成果,还设置了专题研讨,包括德国职业人才现状及引进人才需求等趋势性需求剖析,更有双元制申请与就业等实操话题。同时,论坛搭建广泛的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中德双方院校、企业之间的深度对接与合作,助力优质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跨国流动与共享。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中德职业教育出海高峰论坛对于深化中德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开拓国际化优质就业通道,以及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