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拉曾说:二战时期沿黄浦江水域陆陆续续有两万多犹太人抵达上海的码头;每个人的行李箱里都有一面叠放整齐的哭墙。
加拿大籍上海作家贝拉以描写犹太人二战时期在上海的系列小说著称。其中《魔咒钢琴》被提名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本小说也被奥斯卡最佳剧作奖得主、本世纪英国最伟大剧作家罗纳德哈伍德改编了电影剧本并成为他生命遗作《钢琴师2》;贝拉另一部小说《幸存者之歌》被称为上海版“乱世佳人”;是根据好莱坞八次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制片人迈克麦德沃父母二战时期从俄罗斯到上海的爱情故事。
美联社:奥斯卡最佳剧作家哈伍德生命绝唱《钢琴师2》改编自贝拉小说
“当战乱中的《魔咒钢琴》第八十八个琴键在葛浩文先生的译笔下苏醒,人道主义之歌便在浦江回荡……人道主义不是救世主的权杖,而是我母亲在零下二十度的多伦多雪地上拥抱非洲难民的孩子们;是上海少女李梅奔向虹口隔离区的脚步;是江亚轮海难中那个幸存者小男孩亚瑟离开上海时将一支玫瑰抛向了浦江……谨以这朵穿越时空的花,献给所有在战争、疫情、灾难中历经苦难却仍然相信童话的人们。最坚韧的浪漫,是把人类的伤口绣成曼陀罗的勇气。”这是贝拉在《魔咒钢琴》被多家媒体报道获2025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后在其中国社交媒体上写的一段话。她还说:“或许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而文学就是把残缺的果肉酿成酒。”
贝拉用一架钢琴的命运揭示了文明的伤口,在琴键的间隙栽种超越国界的蒲公英,《魔咒钢琴》以其文学炼金术,将战争暴力转化为音乐与爱情的圣殿,让离散者的乡愁凝结成照耀人类暗夜的星辰。这部作品没有传统史诗的宏大叙事,只是捕捉震颤的灵魂史——那架穿越柏林、新西兰、纽约与上海的钢琴,既是承载离散记忆的方舟,也是解剖心灵史的动人琴音。《魔咒钢琴》的密码就是:当苦难成为最普遍的母语,爱便能穿透所有文明的声障。
美联社:通过一只云雀,贝拉讲述百年上海故事
琴板夹缝里的多语种情书残页,终究被爱人们错过了,却也构成了20世纪最精妙的隐喻:当人类用百种语言书写创伤时,苦难便成了最普世的母语。
贝拉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跨文明叙事的本质——所有伟大旋律,都是不同声部在对抗中达成的神圣和解。贝拉继承并发扬了两种相悖的美学传统:她从犹太卡巴拉哲学中汲取“修补破碎容器”的救赎观,又用日本金缮艺术将历史裂痕转化为光的通道;她让奥斯维辛集中营那冒出的浓烟在黄浦江上空浇筑出一座属于所有流亡者的纪念碑。
尤为可贵的是,这部作品在揭示人性之恶的同时,依然虔诚地供奉着微小的善。那些虹口隔离区里用饼干屑拼写诗歌的孩童,那些将旗袍布料改成犹太祈祷巾的上海裁缝——这些闪烁在历史暗礁上的光点,构成了一条比任何宗教更普世的救赎之路。
“贝拉以人类的迁徙重绘文明版图,用沉默的音符谱写跨越种族与时空的人道主义圣歌”出生于上海的好莱坞顶尖制片人迈克麦德沃说。贝拉笔下的琴键在文明断层带奏响超越国族叙事的物哀美学与意第绪哀歌。
贝拉造访首席汉学家葛浩文(美国丹佛葛浩文家)
“战争像一把染血的钥匙。它打开奥斯维辛的铁门时,也打开了上海十六铺码头的铁锚链;它撕碎广岛天空的云层时,却让两个伤痕累累的文明在废墟里相拥。”这是贝拉写在《海上金殿》后记里的话。
贝拉笔下的“犹太人在上海”故事早已摆脱上海市井民众向隔离区内的犹太人扔大饼与面包的物质层面;在她作品里呈现的是异族之间精神信仰上的理解。譬如她写道:当年在提篮桥有位来自宁波的红帮裁缝,专门为犹太人量身定做,据说他在晾晒呢料时,总要用粉笔在布料背面画三个相连的三角形——这是所罗门王封印的变体,他说这样裁剪出的衣裳能裹住流浪民族千年的星光……她也写道:每个安息日前夕,虹口隔离区的犹太人面包房会把哈拉辫子面包做成黄浦江外白渡桥的形状……
钢琴成了贝拉文学的某种意象,这架钢琴上永恒的裂痕——它是战争与爱的纪念碑,是离散者的方舟,更是所有民族血脉中永不愈合的伤口。战争是一面破碎的棱镜。当广岛的蘑菇云吞没太阳;当奥斯维辛的烟囱冻结成冰;上海阿婆在虹口的废墟里,用旗袍下摆兜住犹太婴儿的啼哭。这架钢琴的裂痕,残缺不是终结,而是光进入的缝隙。贝拉说:没有船能载走月亮的倒影。文明从来不在泾渭分明的国界线上滋生,而是超越民族的爱。
贝拉除了写作,就是去世界各国走访二战纪念馆。她曾在广岛纪念馆看到一枚黄铜袖扣——它的主人是犹太医生罗森塔尔,他长眠于上海犹太公墓,墓碑上却刻着汉诗:“明月何曾是两乡”。
当葛浩文先生将"旗袍开衩处的乡愁"译作"丝绸裂缝里的史诗",正如纪伯伦所言:我们是神殿坍塌后依旧攀缘的常春藤,而文字是神谕在凡人唇齿暂驻的倒影。
借用贝拉最喜欢的一句日本京都俳句:“砕けたピアノ ひび割れに 桜吹雪”(破碎的钢琴裂纹处樱花纷飞若雪),愿贝拉故乡上海的人道主义圣乐从这架神奇的钢琴向世界发出和平的召唤。(刘世元)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