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潮风”概念席卷消费市场,其中以“国潮书法”为标志的视觉符号尤为突出。这类字体以夸张的结构、枯笔飞白、凌厉的线条为特征,被广泛应用于游戏动漫、商品包装、广告宣传等领域,成为“新中式美学”的视觉标签。然而,这种书法风格与中国传统书法所追求的“中正平和”“虚实相生”形成鲜明对比,甚至被学者批评为“文化暴力与审美降维的合谋”。我们从文化根源、审美差异、市场驱动等角度,来分析传统书法与国潮商业书法的分野,折射出背后的文化焦虑。
中国书法自古与文人情怀、文化精神紧密相连,强调书以载道,心正笔正。无论是颜真卿的雄浑、柳公权的骨力,还是赵孟頫的圆润,皆以结构严谨、笔法精妙为核心。观香港街头的招牌书法,既保留传统书法的法度,又融入地域特色,展现出庄重而不失灵动的文化底蕴,传统书法在商业中的应用历来注重平衡。“中国人民银行”“交通银行”等题字,多由书法名家执笔,既符合大众审美,又传递权威感。其笔画匀称、结构稳重,体现了正大气象的文化自信,与当下“国潮风〞书法的视觉轰炸形成反差。
“国潮风”书法的视觉特征可追溯至日本的武士道书法,这类字体源自江户时代武士文化,强调“刀劈斧凿”的凌厉感,通过夸张的捺脚、毛刺和飞白模拟战斗痕迹,体现向死而生的暴力美学。此类风格在20世纪末随日本动漫游戏传入中国,被误读为“力量感”的象征,逐渐成为商业设计的宠儿。在流量至上的市场环境中,“国潮风”书法以快速抓取眼球为目标,摒弃传统书法的含蓄与留白。商家为了突出“国潮风”标签,将汉字笔画强行拉长、变形,形成文化符号的拼贴。这种设计虽具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却割裂了汉字的文化意涵,沦为空洞的消费符号。
传统书法讲究意在笔先,气韵生动,而“国潮风”书法追求即时传播与话题性。唐写经体的“恭谨内敛”与武士道书法的“外露张狂”形成两极,后者因更易适配快消品宣传而被市场选择,“国潮风”书法常以创新为名,实则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有设计师将《兰亭序》的笔法简化为程式化的飞白,或将篆刻的金石气曲解为粗糙的毛边效果,导致形似而神散。反观香港招牌书法,齐白石为香港美专题写的校名,始终以传统笔法为根基。天津美院院长邱志杰指出,“当前社会存在“以丑为美”的倾向,部分“国潮风〞字体通过简单粗暴的视觉效果迎合市场,反映出大众审美教育的缺失。〞观当前电影海报广泛采用过度变形的书法标题,虽引发争议,却因争议即流量的逻辑被资本推崇。
传统书法的认知与应用,需从教育层面普及书法美学,将传统书法纳入中小学课程,并借助新媒体推广经典作品,通过开设书道学会、社交媒体教学,吸引年轻群体关注传统书法和广博的文化内涵。对公共空间的字体使用需设立美学标准,避免“武士道书法”对城市景观的污染,同时,鼓励设计师深入研习传统书法,而非依赖字库中的某些无良模板。
成功的国潮书法设计应立足传统内核与美学要求,2024年央视春晚主标识“龘”字,以九叠篆为基础,融入金属质感与芯片造型,既保留传统篆刻的庄重,又赋予科技时代的象征意义,此类设计证明,传统书法的现代化转化需形变而神不变。字库开发应区分功能场景,经典书法字体用于文化传播,商业字体则需兼顾实用与个性,商用字可采用既保留手写温度,又适配商用风格,实现艺术与商业双羸。
“国潮风〞书法的争议,本质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身份焦虑,唯有回归书法的文化根脉,在守正中汲取智慧,在创新中探索表达,才能避免传统沦为商业的附庸。香港街头那些历经风雨的招牌所示,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符号的堆砌,而在于对传统的敬畏与创造性转化。唯有如此,汉字之美方能跨越时空,在当代焕发新生。
文 | 孔达达 二级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