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电影《水饺皇后》即将登陆全国院线。影片以湾仔码头创始人臧健和女士的传奇人生为蓝本,讲述她从漂泊异乡到缔造传奇品牌湾仔码头的奋斗故事。然而,比起银幕上的艺术演绎,臧健和本人与她创立的湾仔码头品牌,更是一部充满韧性、智慧与坚守的现实史诗。
从漂泊到扎根,一碗饺子的生存哲学
1977年,臧健和带着两个女儿从青岛辗转至香港,语言不通、身无分文的她,在湾仔码头支起简陋的木车,开启了卖饺子的营生。彼时的香港街头,小贩推车穿梭于巷弄,而臧健和的摊位前,总能看到一个身影:她弯着腰,手指翻飞间,一个个饱满的饺子便整齐排列在蒸笼中。码头工人、出租车司机、附近居民……这些看似普通的食客,成为她最初的“股东”。
现实的臧健和远比电影中更坚韧。为寻找客源,她推着车走遍香港街头,最终选定码头工人聚集的湾仔码头。面对初期的冷清,她主动用普通话招呼路人,甚至因饺子馅料是否符合广东口味而忐忑不安。当第一位顾客称赞“饺子心好”时,她悬着的心才落地。臧健和对细节的敏锐洞察与执拗坚持,正是她日后成功的基石。
踮脚向上生长,湾仔码头从码头摊位走向千家万户
电影中,臧姑娘的摊位前总有一个小女孩踮脚张望——那是帮她“放哨”的女儿。这一细节源自创业初期的臧健和真实经历:作为小贩,她曾无数次在警察突击检查时推车狂奔,女儿们则站在高处用稚嫩的嗓音大喊“阿妈,走鬼啊!”,这是臧健和早期奔波的真实写照。
但臧健和的智慧远不止于生存。她深知,想要真正扎根,必须赢得口碑。她将“品质”二字刻进每一道工序:猪肉要选前腿肉,肥瘦比例严格把控;圆白菜必须脆嫩多汁,为此她跑遍香港各大市场;就连饺子皮的厚度,也要经过无数次试验,直到顾客点头认可。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让湾仔码头从码头摊位走向全球。
品质为王,湾仔码头的匠人精神
“品质是一个企业的生命。”这是臧健和始终秉持的信条,也是湾仔码头的灵魂。在码头支起简易案板时,她亲手剁馅、揉面,指甲缝里嵌着面粉却浑然不觉;当生意扩大后,她坚持亲自巡查工厂,从原料采购到生产流程,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
臧健和对品质的苛求,甚至体现在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饺子皮。早期,广东顾客抱怨饺子皮太厚,她没有辩解,而是用三天三夜研发出薄而不破的饺皮。这一改良不仅让顾客竖起大拇指,更成为湾仔码头产品力的核心之一。臧姑娘从推车到工厂,从手工包制到标准化生产,始终将“用心”二字刻进每一道工序。
如今,湾仔码头的饺子已走进千家万户,臧健和的坚持的品质也延续到每一袋水饺当中。纵观湾仔码头的每一步成长,都印证着臧健和的信念:品质是企业的生命。4月30日,当观众走进影院观看《水饺皇后》时,或许能从中看到臧健和的影子——那个在码头支起推车的女人,用一碗饺子煮沸了人生,也煮沸了一个时代。而湾仔码头的传奇,正是用一碗饺子阐释对品质的坚守,对时代的回应。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