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没有家长不希望孩子有个高个子,可面对个子矮的孩子,很多家长会自我安慰:“孩子只是晚长”。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近日,不少带孩子来院就医的家长发现,自家孩子被诊断为骨龄偏大,这一结果让盲目等待“晚长”的想法不攻自破。
翰翰站在候诊区的身高测量仪旁,头顶刚过“130cm”刻度线,而他的同龄人平均身高已达到140cm。“班级站队他永远在第一排,以前觉得他是晚长,现在和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我晚上都睡不好觉。” 李女士攥着挂号单,声音里满是担忧。
经过骨龄检测、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等一系列检查,结果让李女士如坠冰窟——翰翰的骨龄已达12岁,比实际年龄超出2岁。“骨龄超前意味着生长空间被压缩,就像提前燃烧的蜡烛,虽然前期火苗旺盛,但持续时间会缩短。”李苗主任指着X光片解释道,“如果放任不管,翰翰成年后的身高可能难以突破 165cm。”原来,翰翰长期喜欢喝碳酸饮料、吃油炸食品,加上缺乏运动,导致营养过剩引发性早熟,加速了骨骼闭合。
同样陷入身高焦虑的还有张女士一家。她13岁的女儿小米原本是班级里的“小不点”,张女士本以为孩子开始是“晚长”,没料到一次常规体检中,医生发现小米的骨龄已经15岁,剩余生长空间不足3cm。“我们总觉得女孩发育晚没关系,没想到错过最佳干预期。”张女士懊悔不已。
与翰翰、小米的情况不同,11岁的浩浩则属于罕见的 “晚长” 案例。在班级合影里,浩浩总是蜷缩在最角落,身高比同龄人矮半头。但经过详细检查,李苗主任发现浩浩的骨龄仅9岁,比实际年龄小2岁,生长激素分泌正常,而且父亲直到17岁才迎来身高猛涨期。“浩浩这种情况属于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家长可以继续观察,但要保证充足睡眠和规律运动。”李苗主任建议道。果然,在13岁那年,浩浩开始发力,一年内长高了 12cm,如今已追上同龄人平均身高。
然而,真正像浩浩这样的 “晚长” 孩子少之又少,李苗主任强调:“在我们接诊的案例中,80%以上的矮小儿童都存在病理性因素,比如生长激素缺乏、甲状腺功能减退、性早熟等,盲目等待‘晚长’只会贻误治疗时机。”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孩子才能算作真正的“晚长”呢?李苗主任解释道,“晚长”的孩子通常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家族中有晚长的遗传史;二是孩子虽然身高偏低,但生长速度正常,每年的生长幅度在5-7厘米之间;三是骨龄与实际年龄相符或略小,生长潜力未受明显影响。然而,这些条件都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评估,不能仅凭肉眼观察或主观判断。
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李苗主任提醒,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往往将“晚长”作为孩子个子矮的唯一解释,从而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事实上,早干预对于孩子的身高增长至关重要。一旦发现孩子身高增长缓慢或骨龄偏大,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等。
除了医学干预外,家长还应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个子矮的孩子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因此,家长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