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午后,阳光正好。走进朱一帆的办公室,落地窗前洒满温暖的金光。他正对着一台电脑,聚精会神地盯着技术教学讲义,眉头轻皱,一边飞快地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他抬起头,见到我来,连忙放下手中的笔,露出一抹略带羞涩的笑:“不好意思,刚刚突然想到一个改进课程的点子,怕一会儿忘了。”他轻松自然地说道。这一开场,便让我感受到,他是个将技术教育视作信仰的人。
教育布道者的坚持
朱一帆是“浙江选考技术”品牌的创始人,而在浙江的教育技术领域,他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一位走在课堂前沿的改革者,一个执着于知识传播的教育布道者。从初登教学讲台的中学老师,到如今拥有百万播放量教学视频、数万学生线下线上课堂的课程设计者、企业管理者,他始终围绕一个信念:让技术教育更有趣、更实用,也更有温度。
朱一帆把技术课看作少年们触摸科技与未来的桥梁。提到“浙江选考技术”品牌的创立,他揉了揉略显花白的头发笑道:“当年只是备课时的一个小想法——为什么技术课在学生眼里总是‘边缘学科’?它应该成为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才对。”2015年,技术课首次纳入浙江选考,他便意识到这是一次改变现状的机会,于是白天为学生上课,晚上便埋头开发自己的首版线上“技术选考”课程。最初,这只是一份帮助自己学生的复习资料,却很快因教师和学生间的热烈口碑传播开来。“原来技术课也可以这么有趣!”不少学生的反馈激发了他更大的热情,同时也坚定了他的信念。
把“有趣”融入技术教育的基因
在朱一帆的课堂上,“有趣”从来不是花拳绣腿的点缀,而是切入知识本质的新颖表达。从“信息技术”中的逻辑思维启发,到“通用技术”中工程实践的创意探索,他的课程既走在技术前沿,也扎根实际需求。他的课堂里,既会有复杂电路“三极管互补型震荡的工作原理”,也会穿插他小时候拆收音机的趣事;他用动画演绎BFS和DFS算法的核心区别,也会手绘课程设计草图,拿着作品参赛并斩获全国奖项。
他的风格,被学生形容为“幽默风趣中带着犀利”。复杂的技术难点,总因他善于将生活化的比喻融入解释而变得易于理解。他的学生曾笑着留言:“朱老师的课就像技术界的脱口秀。”背后,是他对教学方式夜以继日的琢磨。他会细致到课堂每个笑点插在哪里,如何用一个趣味包袱击中学生的好奇心。
他说:“趣味性和深度并不矛盾。教育,归根到底是与人心的交流。技术如果只是冷冰冰的屏幕和代码,它就失去了打动人的力量。”
一条热爱教育的成长之路
朱一帆并非天生热爱课堂的人。他坦言,尽管大学时理论功底扎实,但真正走进高中教学才发现,如何让学生理解技术,是远比写代码复杂的人类学课题。“你先要懂‘人’,才能教会‘人’。”为了琢磨好一堂课,他早年坚持手写每堂课的逐字备课稿,内容详尽到什么段落抛出问题引起互动,什么时候缓解气氛。这些年来,朱一帆累计提交和发表的教研笔记多达四百篇,是他的教育积淀,更是一步步蜕变的见证。
但在他看来,技术课的意义,远不止是课堂上的知识传播。“技术课不仅教技术,它教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思维、动手操作的自信,还有对科技未来的敬畏。”朱一帆表示,“技术核心素养是中国教育体系未来不可或缺的基石。它不仅是专业能力的一部分,更是让学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关键。”
为了推广技术素养,他不仅搭建了学生学习的平台,还出版了面向教师和学生的大量参考资料,其中《技术课堂的艺术魅力》被众多同行视为教学设计的“秘籍”,《技术随身宝》则成为无数学生复习路上的“指南针”。
让“边缘学科”照进未来
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浙江选考技术”成为浙江教育技术教学的标杆。从线上教育资源到线下专题讲座,这个品牌已经覆盖全省,帮助无数学子从技术课的框架中发现了兴趣、找到了方向。朱一帆还积极走进一线,为中学师生举办技术教育讲座,场场座无虚席。他的学生既有进入高校继续科研探索的后继者,也有成为工程师、甚至投身技术课讲台的同行者。这些人,无一不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朱一帆的教育理念。
采访临近结束时,我问他:“多年之后,当你的学生想起这些技术课程,你希望他们记住什么?”
他望着窗外的阳光沉思片刻,回答道:“我希望他们记住的不仅是考试中的技术,而是真正理解这个鲜活世界的另一种逻辑。学会用手去实践,学会去相信:自己可以亲手改变这个世界。”
阳光透过窗子洒在他整齐摆放的教学参考书上,也洒在他的眼神里,那份不变的热忱与坚定。在为技术教育注入温暖与生命力的路上,朱一帆用一节节生动的课堂,一份份坚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教育篇章。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