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重庆市城口县沿河乡的大巴山春意渐浓。重庆科技大学地质学专业师生搬入了一座现代化的地质实习基地——这座由闲置办公楼改造而成的新基地,总投资超百万元,配备标准化宿舍、食堂、教室及安监系统等。从“借宿农家”到“安居新楼”,从“水泥黑板”到“智慧教室”,这一蜕变背后,是学校深入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奏响实践育人冲锋号的创新实践,更是校地协同破解难题,服务“乡村振兴”与“科教兴国”战略的缩影。
一、十六年坚守:地质人的初心与困局
2009年,重庆科技大学将地质课堂搬进大巴山腹地。彼时,受限于山区条件,师生长期租住当地农家,住宿拥挤、设施简陋。“以农家车库水泥墙当黑板讲课,学生就地打通铺,挤在饭桌上作图、写报告,停水断电是常态。”退休教师王茂成回忆道,“地质人不怕吃苦,但担心简陋环境消磨学生对祖国油气勘探、地质事业的热情。” 王茂成坦言。十六年间,师生们用地质锤丈量山川,培养出千余名专业基础扎实、适应和实践动手能力强的油气勘探、地质找矿人才。这份坚守,为推动后续校地深度合作破局埋下伏笔。
二、破茧重生:校地协同构建育人共同体
转机始于2023年。这一年,重庆科技大学作为重庆市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构建起全链式“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提出“将育人阵地前移到实践一线”。同年8月,校方首次与城口县沿河乡政府对接,开启了一场“双向奔赴”的育人探索,校地双方签订《共建大巴山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协议》。“这不仅是教学基地,更是乡村振兴的智力引擎。”沿河乡负责人表示。政府腾退闲置办公楼,投入专项资金实施改造,学校组织团队全程参与设计,将专业需求融入规划。历时一年,基地焕新:政府多方筹资累计投入超百万元,建成16间标准化宿舍、独立卫浴、WiFi全覆盖,配备学生食堂1个,智慧教室1间,共享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1个,完成消防通道、电气线路、监控设备等安全设施全面升级。“没想到学校野外实践条件堪比星级!”2024级学生马超在社交媒体感叹。
三、三全育人:大山课堂里的成长密码
新基地的启用,是校地双向赋能的成果,更是育人模式的迭代创新:一是全员联动:学校邀请乡干部担任“实践导师”,讲述渝东北脱贫攻坚感人故事;当地农户参与后勤保障,传授山区生存技能,构建起“教师+政府+群众”的育人共同体。二是全程浸润:将课程思政嵌入野外地质实习全流程。城口县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基因深植血脉。教师将红色研学融入地质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走访红军战斗遗址,学生在地质锤与罗盘的交响中感悟“地质报国”的时代内涵。三是全方位赋能:师生团队通过调研大巴山地质遗迹、矿产能源资源,为当地地质灾害预警、矿产资源规划等提供科学建议;在沿河小学开设“石话石说”科普讲堂,在小学生中播下“科学报国”的种子;参加沿河生态菜园建设,在躬身劳作中厚植乡土情怀、体验劳动之美。
“白天用地质锤叩问大地,夜晚在星空下聆听乡村振兴讲座,我读懂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意。”学生孔令卓在实习日记中写道。
四、展望未来:育人高地赋能区域发展
据悉,未来校地双方将以新基地为枢纽,深化多维协同,持续释放实践平台辐射效能。一是深挖红色富矿,厚植育人底蕴:该校将进一步深挖当地红色资源,点亮“红色引擎”,开发“数字红色地图”,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让红色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鲜活教材。二是智汇校地资源,激活双向服务:该校将组建专家团队,为当地地质公园建设、矿产资源规划、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技术支撑;发挥“数字露头”技术优势,构建大巴山三维地质数据库,推动优质地质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将基地打造为数字化实践教学示范基地。三是开放协同联动,擘画共赢蓝图:校方将邀请石油地矿企业赴基地考察,促成产学研项目落地;助推沿河乡入选“全国地质文化村”等品牌,提升区域影响力;承办全国地学实践教学研讨会、发起“跨校联合实习”计划,吸引更多高校走进大巴山,共享优质资源的同时,带动当地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销售,实现“育人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大巴山的层叠岩壁,镌刻着地球亿万年的变迁;深山里崭新实习基地,见证着育人初心的时代传承。从“将就”到“讲究”,从“合作”到“融合”,这座校地共建的实习基地,不仅托举起地质学子的成才梦想,更以“三全育人”为弦,奏响了一曲教育赋能区域发展的协奏曲,为新时代校地协同育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可复制的“重科答案”。(李小刚,徐正建,张雷 重庆科技大学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