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香港汉方医药的GMP药厂,轰鸣的流化床制粒机正将《伤寒论》中的桂枝汤、《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配方,转化为一粒粒浓缩中药颗粒。这不是简单的剂型改变,而是汉立方用26年科研沉淀写下的“现代医道”——通过三地联制技术(内地药材资源、香港监管体系、台湾制药工艺),让千年经方以标准化、可溯源的姿态融入现代医疗体系。
启幕医途:从困局洞察至破茧新生
1993年,吴国正博士夫妇在香港目睹中医行业的困境:药材质量参差、煎煮流程繁琐、年轻医师无处施展……药材市场的乱象也让这个古老行业陷入困局:硫磺熏制的当归泛着刺目的白色,不同批次的大黄有效成分含量相差数倍,煎煮火候全凭医师个人经验。
这些痛点催生了1998年汉方医药的创立。他们率先引入台湾科学浓缩技术,将经典方剂转化为稳定可控的颗粒剂型,解决传统中药“看天吃饭”的难题。
2003年,当首批中医本科生面临就业寒冬时,汉立方逆势开设“港恩中医诊所”,以“医德筑基、医缘聚人、医术立身”的理念培育新生代。如今,超2000家诊所的选择,200款通过香港卫生署注册的中成药,印证着这场破局的胜利。
匠心守正:以传统精粹筑品质根基
汉立方的“守正”藏在每一味药材里:广东新会陈皮的陈化工艺、江油附子的严选标准、拒绝硫磺熏制的底线……而“创新”则流淌在生产线上:10万级无尘车间、ISO9001认证、TAF实验室检测,确保每批次颗粒的有效成分精准如一。
“三地联制”模式的创新实践,将药材种植、加工、研发、生产等环节分散在最适合的地区进行,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成本的降低。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保证了药材的品质和产品的疗效,为中医药行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临床端的数据更具说服力——仲景学术中心41篇研究报告、纳入《香港中医药典》的生物利用度实验、疫情期间数万剂防疫中药的捐赠,让“医师之选”系列成为市民信赖的养生符号。这种“以医领药”的模式,让经典方剂既保留配伍精髓,又穿上现代科学的外衣。
医道领航:凭临床革新塑行业标杆
葵涌药厂的流化床昼夜运转,每秒可产出上千粒标准颗粒。这些承载着千年智慧的立方晶体,通过智能系统实现“远程诊症+药物配送”闭环,疫情期间日均处理千单,让经典方剂突破地域限制。
汉立方深知,传统中药汤剂虽然疗效确切,但携带不便、服用口感差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患者。于是,他们大胆创新,将传统汤剂改良为颗粒剂、胶囊剂、注射剂等现代剂型。这些新型剂型不仅保留了中药的性味功效,还让患者用药更加便捷、舒适。
在制药技术上,汉立方更是展现了其创新的力量。他们引入了低温真空浓缩技术和流式喷雾技术,这些高科技手段让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得以迅速且完整地析出。就像一场华丽的舞蹈,科技与传统在汉立方的制药车间里完美融合。
更前瞻的是,企业布局保健食品赛道,推出“元气站”品牌,以“中医养生+科技溯源”模式吸引年轻群体。而《中医辨证自我诊疗手册》的推出,则将千年辨证智慧转化为大众健康指南,助力中医药文化破圈传播。
企业始终践行“术德兼备”的承诺,展现着行业领航者的担当。将千年辨证智慧转化为大众健康指南,助力中医药文化破圈传播,运用现代技术揭示经典名方的科学内涵,汉立方不仅是企业,更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的推动者。
智启新章:以科技赋能拓复兴航程
2024年的春天,站在26载积淀之上,汉立方宣布筹建香港首座浓缩中药流化床制粒药厂,标志着企业迈向新的里程碑。这座智能工厂将配备全自动生产线,采用先进监控技术,实现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更引人注目的是其拓展的保健食品赛道:运用创新技术开发的体质调理产品,能根据个体检测数据定制不同配方;与科研机构联合研发的中药贴剂,采用纳米技术实现精准给药。
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赋予经典新的生命力。汉立方用数十年科研沉淀证明,中医智慧无需在故纸堆里自赏,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让经典在科技赋能中重生。
当流化床再次轰鸣,那些承载着千年医道的浓缩颗粒,正以科学为舟、以匠心为桨,驶向中医药复兴的星辰海洋。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