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的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每年清明节,我们几个小家庭都会如约而至,回老家祭祖。记得小时候,爷爷给我讲起祭祖的习俗,那时的陕西韩城清明祭祖习俗,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家族温情。这些传统物件不仅承载着对先人的追思,更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寓意。按照习俗,需要带着鸡蛋馍和柳条带上纸片和茶叶,去祭祖!
昔日韩城人上坟祭奠以茶代酒,显示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风俗。究其原因,是因为地少粮缺。既然连口粮都难得保障,那么大量耗粮的酿酒业在当地就难以生存和发展,所以以前韩城人红白喜事设宴,饮酒只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并不像南北各地那样开樽豪饮。除此外,带鸡蛋馍也是祭祀必不可少的祭品。鸡蛋馍,顾名思义是韩城人用发酵面团包裹水煮蛋蒸制,圆润造型象征家族团圆,发酵过程寓意家族兴旺;韩城祭祖讲究“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祭扫时会用柳枝轻扫墓碑,象征拂去尘世烦扰;茶叶水要选用新茶叶,祭奠时以三杯清茶酹地,暗合“天地人”三才之道,茶叶会特意留几片在坟头,任其自然发芽,象征生命轮回不息。回忆中细思爷爷给我讲述的那些看似平常的物件,实则是连接古今的文化密码。随着时代变迁,核心的慎终追远精神始终未变,形式上的创新恰恰体现了传统习俗的生命力。
今天清明,父亲、我和女儿我们三代人来到爷爷的坟前。当纸钱在茶叶水圈中燃起青烟时,女儿懵懂地看向父亲问道:“爷爷,您刚说的'三不烧'规矩是什么意思呀?”父亲解释道:“刮大风不烧纸,先祖收不到”“未画圈不烧纸,会被孤魂抢”“纸灰飞要念《安土地咒》,这是老辈子传下来的。”女儿更是好奇了。当我掰下馍块时,女儿却拿出一条小木棍,说道:“爷爷告诉我在馍上刻出细密纹路,波浪纹代表黄河哺育韩城,齿纹是司马迁祠堂的瓦当,圆孔排成北斗状,对应祖坟朝向。”我说道:“没看出来呀,你个小崽子知道的还挺多。”紧接着我给女儿讲起了我和爷爷的点点滴滴。临走时,女儿偷偷把几片茶叶埋进土里,小声地呢喃道:“老爷爷,明年这里会长出小茶苗吧?” 桃花一团团、一簇簇,红得似火,粉得如霞,为城市增添了一抹明艳的色彩。 灿烂的阳光透过树叶照在我们三代人身上,女儿蹦跳着唱起刚学的韩城秧歌调,稚嫩嗓音惊起柏树间的灰鹊。那些曾被您儿时嫌繁琐的仪式,正化作飞舞在春烟里的纸灰,带着新生代的温度,飘向历史与未来交织的远方。这就是传承吧!(陕煤集团韩城矿业配售电公司 赵潇)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