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齐聚中信国安国际影视制作基地,引领“考古·国宝”题材系列微短剧新方向
在影视行业蓬勃发展,短剧市场不断创新的当下,近日,“考古·国宝”系列微短剧《大唐法门国宝秘踪》,这部备受瞩目的作品正式启动。
《大唐法门国宝秘踪》是由北京天峰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陕西法门寺博物馆、中信国安国际影视制作基地、北京超星凯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华光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华光(舟山)影视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东信(北京)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打造的精品微短剧。这部剧作为北京国际电影节“星瀚影像计划”支持项目、咪咕视频第二届 “繁星计划” 入围项目以及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网络影展短剧入围项目,自策划伊始便备受瞩目,各界一致好评,也肩负着弘扬国宝文化、探索短剧精品化路径的重要使命。
微短剧《大唐法门国宝秘踪》启动仪式在中信国安国际影视制作基地盛大举行。出品人杨晓彬先生携制片人孙东光、总导演前锋、总编剧杨珺、制片主任黄书舟、执行制片德斯侃、发行人李致远及联合出品方代表张恒等核心主创团队悉数亮相,共同揭开这部“考古·国宝”题材精品短剧的创作序幕。
启动仪式上,杨晓彬先生发布了项目的创作初心。《大唐法门国宝秘踪》以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皇家珍宝为原型,通过悬疑探秘的叙事手法,展现中华文物背后的历史密码与文化基因。通过全新的短剧形式,让沉睡千年的国宝‘活’起来,打造兼具娱乐性与文化厚度的精品内容。“用悬疑吸引眼球,用文化留住人心。”希望通过这部剧,让观众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本剧制片人,中信国安国际影视基地总经理孙东光先生介绍,基地拥有国际一流标准的一站式、全流程影视制作平台,从前期摄影棚到后期特效、声音和画面工艺,都将为项目提供院线级的制作保障。同时,基地与天峰数字文化集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组建数据资产团队,对相关国宝进行数据扫描留存。
总编剧杨珺表示,《大唐法门国宝秘踪》的创作,缘起于著名作家岳南、商成勇撰写的《万世法门》一书。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量国宝级文物是世界级文化大IP,如金银器、琉璃器、秘色瓷、武后绣裙等,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编剧团队以探寻武后绣裙这一现存唯一能证实属于武则天的物品为线索,编写了现代文物修复师穿越到唐朝寻找文物前世今生的故事。这种古今交织的叙事方式,既能展现大唐盛世的繁华,又能体现文物传承的意义,巧妙地契合了当下对文化自信的倡导。
总导演前锋指出,洞悉《大唐法门国宝秘踪》核心元素。“大唐”意味着要再现盛唐风貌,展现文化自信;“法门”不仅是法门寺地宫开启国宝现世,更是连接古代与现代的纽带;“国宝”不仅突出了片子的品质与历史厚重感,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泉;“密踪”则增添了神秘色彩和悬疑叙事。在技术运用上,将采用XR技术、3D扫描、AIGC等,实现国宝文物的数字化。全片将围绕国宝、科技、传承三大主题展开,通过独特的叙事和画面,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
发行人李致远表示,项目从创作之初就定位为网络精品内容,秉持产品经理思维,积极拥抱互联网变化,同时兼顾电视台大屏播出的需求,确定了台网联动的发行策略,得到广告公司、品牌方和视频平台的大力支持,致力于将《大唐法门国宝秘踪》及后续“考古·国宝”系列打造成台网联播的短剧精品和爆款。
《大唐法门国宝秘踪》不仅是一部独立的微短剧,更是 “考古·国宝”系列微短剧的开篇之作。主创团队表示,后续还有《风雪定陵》、《复活的军团》、《看见三星堆》等项目在开发中。通过这一系列作品,将持续挖掘考古文化中的精彩故事,以微短剧这一新兴形式,让更多观众了解和热爱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影视市场中树立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标杆。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