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速城市化的今天,商业空间往往追求即时效益,而s.b.m&mooood park却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径——它不急于呈现完美,而是像一块“试验田”,让艺术、商业与社群在时间中自然生长。
正因如此,策展人宗晓的《城市花园》在mooood park中开始扎根生长。展览的灵感源于植物与人类对待土地的不同方式——人类习惯于流动与索取,而植物则扎根一处,通过光合作用循环再生。宗晓试图通过艺术装置、影像、交互设计,让观众以植物的视角重新思考城市生活。
花园总是热烈奔放的。盛放的花团五彩缤纷,像最鲜艳的涂鸦泼得满园,花香浓烈馥郁,让人目眩神迷,忍不住心跳加速,脸色泛红。我们即将创造一个城市花园,让每一次聚集都激动人心,所有的相遇都热烈奔放。甜蜜的气味让空气变得焦灼,是时候来一场浪漫的邂逅了。
——《城市花园》引言
根系生成
肖靓&甘艺震
通过不同媒介的有机复合,作品希望构建独立的植物符号体系。
艺术家尝试模拟数字化生物制造,进行植物根系的规模化培育,将植物自然生长成为生活中人体常接触的家具模块,思考如何使人能够通过跨感官来理解植物本能。
甘艺震,可持续主题研究者。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UAL)工业设计硕士,博士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他通过不断寻找人类、物体和环境之间的关联性探究符合中国当下产业链现况的新可能性。作品在伦敦设计周、北京设计周、中国家具设计展及IF、A’DESIGN AWARD等平台展出。
命运交织:人类与植物的缠绕
肖靓&袁明月
尽管技术不断发展,我们的责任和能动性依然完整,这强调了反思技术与世界纠缠关系的重要性。
James Bridle提出,考虑技术的能动性有助于确保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人类、非人类和机器实现更大的正义和平等。
这一观点启发了跨学科项目《命运交织:人类与植物的缠绕》,通过科幻叙事和人工智能探讨人类与植物的关系。
项目假设植物在接近人类时形成独特的感知结构,并通过协作式人工智能探索其潜在的感知和价值体系。
风铃
龙盼
该作品是通过“植物冶金”技术(利用富集金属的植物里回收金属)从电子垃圾污染地区的植物中提取铜,并将其制作成一颗小风铃。在风的吹拂下,金属碰撞的声音不同于植物摩擦的“窸窣”声,这些声音是环境中异化的表征。
中国沿海城市购买国际电子垃圾牟利的历史已有近30年,人们用极其粗放的方式从电子垃圾中提取各种贵金属。过盛的电子垃圾是这个时代的新“矿山”,而冶金的行为将重金属稀释扩散至更广的环境中,顺着生物链停留在你我体中。
那么生物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矿山”吗?那些因冶金而富集在植物中的重金属们,具有超越人类时间维度的稳定性。
龙盼的创作以真菌等生物材料为主要合作对象,她也对通过"植物冶金学"和"真菌降解“等生物技术将环境中不可见的异化变得可见感兴趣。她的研究方向为通过非人生物视角解读当代工业社会下人类的生存与环境之间更深层的、往往被忽视的关系,以探索和呈现人类所处的整个生命网络的’秘密对应’。
云端
石梦霞
艺术家对空间进行内外和上下方位的倒置,邀请观众走入“云端”,网线布满地面,交织成一个连续、混乱和陌生的场域。城中村的网线记录了临时栖息者的更迭。城中村的租客群体基本由外地务工者构成,新的线路随着他们一起到来。
旧雨不去新雨来:形成了盘根错节、混乱生长的藤蔓,缠绕在建筑外壁。艺术家试图在跨地方主义视角下,探讨人与空间/地方不断地脱嵌和再嵌入,我者和他者混杂的文化认同,社会关系网络的解构和重建。
石梦霞,艺术家,目前曼彻斯特大学艺术与社会实践博士在读,生活工作于上海/曼彻斯特。她的艺术实践具有特定场域、参与式和社区导向的特点,在行动中捕捉地方经验和私人记忆的共鸣。
她通过对抽象物理空间或具体社会空间的介入和重塑进行空间生产,强调在地性和现场性,重构艺术家与接受者的交互主体性。
s.b.m&mooood park和宗晓的《城市花园》提供了一种启示:商业可以不是冰冷的交易场,而是能呼吸、会生长的有机体。在这块“试验田”里,艺术、社群与自然共生,或许正是未来城市应有的模样。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