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除夕夜跟随网格员巡查禁燃禁放时,远处楼宇间的灯笼像一串串跳动的红心跳——这便是我在天玺苑社区度过的200小时里,触摸到的基层治理肌理。作为大学生"返家乡"志愿者,那些录入数据的键盘声、课堂中孩子的欢笑声、工作会议上的讨论声,共同编织成我理解中国之治的青春注脚。
在数据经纬里锚定初心
面对社区2500余户居民的信息台账,“三色分级管理法”将冷冰冰的数据转化为民生温度。当51岁的张阿姨拉着我的手说:“闺女,上次电话里的诉求被落实了”时,那些反复核对的居民信息与意见备注突然有了具象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网格化管理”,而我的实践印证:每一个精准录入的单元格,都是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的砖石。
图 1李佳怡处理社区信息
用教育星火点燃传承之光
在“小青禾”课堂中,我创新讲题方法让孩子们爱上学习。看着孩子们举着使用拓印方法制作的“福”字,我突然懂得教育帮扶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文化基因的唤醒。孩子们抬起头说到“老师,我以后也要成为志愿者”时,我看见了精神传承的生生不息。
图 2孩子们手举拓印“福”字合照
图 3李佳怡为孩子解答疑惑
于细微处见时代担当
从搬运新春慰问物资时磨破的掌心,到除夕夜巡查微信步数突破3万的记录;从工作会议上被肯定时的雀跃,到发现孩子们自觉遵守“课堂家规”的欣慰——这些片段让我领悟:基层治理现代化不仅需要技术赋能,更需要青年以“躬身入局”的姿态,把“国之大者”细化为给老人耐心解释政策的每一次弯腰,化为与孩童做好榜样的每一个午后。
这段经历让我坚信,当青春与万家灯火同频共振,我们书写的不仅是社会实践感悟,更是在回答“怎样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中国”的时代之问。此刻,我胸前的志愿者徽章在阳光下闪烁,那正是千万青年投身基层治理大潮的星辰微光。 (李佳怡)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