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简介】蒋毅,华葳(上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资深软件工程专家,深耕软件开发与系统架构设计领域多年,近年来专注于金融科技方向的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实践。他主导完成《多源数据融合下的金融风险智能监测与动态预警机制研究》《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智能投研分析与资产配置优化平台构建》等多个核心课题,是“金融科技风险预警管理软件”“金融科技战略决策管理系统”等十多项关键平台的核心发明人,亦是推动金融科技智能化体系构建的领军人物之一。
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数字化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华葳科技蒋毅以其独特的系统架构视角,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他所倡导的“系统思维”不仅体现在技术架构上,更贯穿于产品设计、团队建设和行业合作的各个方面。近日,本报记者专访蒋毅,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系统化方法构建更加稳健、高效的金融科技生态。
系统思维:从单点突破到整体优化
记者:当前金融科技领域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但真正能够实现规模化落地的系统却不多。在您看来,金融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蒋毅:我们认为,金融科技已经过了单点技术突破的阶段,现在面临的是系统级整合的挑战。金融机构需要的不再是孤立的技术模块,而是能够与现有业务体系深度融合的整体解决方案。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技术创新,更要重视系统架构的稳健性和可扩展性。
以风险预警系统为例,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将机器学习算法应用于传统风控场景,而是重新设计了整个风险识别、评估和处置的流程。系统整合了多源数据,建立了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实现了从事后应对向事前预警的转变。
双系统协同:构建智能金融基础设施
记者:您主持开发的金融科技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和战略决策管理系统被称为“智能双引擎”。这两个系统如何协同工作?
蒋毅:这两个系统虽然功能侧重不同,但共享同一技术底座和数据中台。风险预警系统侧重于识别和防范潜在风险,战略决策系统则专注于优化资源配置和业务决策。两者通过统一的API网关和消息中间件进行实时数据交换,形成完整的业务闭环。
在实际应用中,风险预警系统会实时监控市场变化、资金流向和舆情动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决策系统发送预警信号。决策系统则会基于这些信息,结合内部业务数据和外部分析模型,生成相应的策略建议。这种协同机制使金融机构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
技术落地:从实验室到生产环境
记者:金融行业对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你们如何确保新技术在金融场景中的可靠落地?
蒋毅:我们建立了严格的技术落地流程。所有新技术都要经过概念验证、小规模试运行和全面推广三个阶段。在试运行阶段,我们会设置影子模式,让新系统与现有系统并行运行,通过对比输出结果来验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同时,我们特别注重系统的可解释性。金融决策需要清晰的逻辑依据,因此我们在系统中集成了模型解释模块,能够为每个输出结果提供可信的解释依据。这不仅增加了系统的透明度,也帮助业务人员更好地理解和信任系统输出。
合规与创新:寻求最佳平衡点
记者:金融行业面临严格的监管要求,你们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合规需求?
蒋毅:我们坚持“合规先行”的设计理念。在系统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监管要求,内置合规检查机制。例如,在风险预警系统中,我们设置了监管报告自动生成模块,能够按要求格式生成监管所需的数据报告。
同时,我们积极参与监管科技(RegTech)建设,与监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确保技术创新在合规框架内进行。我们认为,合规不是创新的限制,而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建立在合规基础上的创新,才具有可持续性。
人才培养:构建跨学科团队
记者:金融科技需要复合型人才,你们在团队建设方面有哪些经验?
蒋毅:我们特别注重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技术团队不仅要掌握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还要深入理解金融业务逻辑。我们建立了定期轮岗制度,让技术人员到业务部门实习,亲身体验业务场景和需求。
同时,我们也鼓励业务人员学习技术知识,组织技术培训课程,帮助业务人员理解系统工作原理。这种双向的知识流动,极大地提高了团队的整体协作效率。
未来展望: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
记者:您如何看待金融科技未来的发展方向?
蒋毅:未来金融科技将呈现三个明显趋势:一是从单点应用向整体解决方案转变,二是从追求技术创新向注重业务价值转变,三是从封闭系统向开放生态转变。
我们将继续深耕系统架构优化,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同时,我们也会加大在隐私计算、联邦学习等领域的投入,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挖掘数据价值。
我们相信,通过系统化的思维方法和扎实的技术积累,一定能够推动金融科技行业向更加成熟、稳健的方向发展,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撑。(黄心心)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