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4月举办的“2024年辽宁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决赛中,大连科技学院副教授赛道获得一等奖,连续两年再次拿到代表辽宁省参加国赛的入场券。这是学校继2022年获得省赛一等奖、2023年获得特等奖以来又一次斩获大奖,学校也成为省内目前唯一连续三年进入省赛决赛的民办高校。而教师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奖,也实现了省内民办高校获此奖项零的突破。
对于一个只有22年办学史的年轻学府来说,是什么力量不断推进大连科技学院奋勇争先、改革创新,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呢?我们从学校副董事长高小涵的办学理念中找到了答案。
2002年,伴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大连科技学院的前身——大连铁道学院(现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应时而生。2011年4月,成为独立设置的省属本科普通高等学校。2015年学校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创办人高智先生因突发心脏病逝世,危难之际,女儿高小涵临危受命,带领校领导班子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实现了学校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作为一名有着海外求学背景、归国后继续深造、选择在高校深耕的年轻董事长,高小涵将自己对于高等教育的认知实践于大连科技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中,提出了实施PEIM教育、深化协同育人的理念,与实施“三大工程”(德育实践工程、养成教育工程、朋辈教育工程)、践行“大科精神”(勤劳、智慧、勇敢、意志、信誉、责任、包容、感恩)共同形成了大连科技学院办学特色。
教师,是教育最宝贵的资源
高小涵认为,高校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主阵地,教师成长与时代的要求和学校的发展是有机统一的。在她的倡导下,学校不断完善教师培养体系框架、搭建培养资源网络、创新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师德师风建设及专业能力提升。这也是学校在教师大赛激烈的竞争脱颖而出的根本所在。目前,学校确立了“横纵向相结合的多维度”教师培养体系,从教师能力成长、数量全面覆盖、形势多点并行、内容按需扩展等方面深入开展工作,形成了“专业养成、专题培训、示范辐射、制度创新”等多点并举的培养模式。
多年深耕,终结硕果。目前,学校有29人次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级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兴辽英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大连市青年才俊等荣誉称号;获批辽宁省优秀网络育人名师工作室、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辽宁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形成了名师引领、骨干支撑、专兼结合、双师特色的师资队伍。
全力打造PEIM教育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什么是PEIM教育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呢?高小涵介绍说“经过多年培育,学校在省内民办高校中的工科优势逐渐显现,教育教学逐步与区域社会需求及社会资源利用、行业实践、新产业发展趋势、企业项目实施等多方面形成伙伴关系,建立了集人才培养、教学革新、创新创业、师资整合、产教融合于一体的新机制。基于此,形成了PEIM教育(Partner Education Innovation Model)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就是以伙伴关系为基础,重点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PEIM培养模式更好地推进“引企入教”,通过开展合作式、任务式、项目式等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协调推进多元主体之间开放合作,凝练多元主体协同育人。
聚焦协同育人,赋能新模式校企共育。通过构建深度融合的产业学院模式,实现培养方案共治、培养过程共施、实践基地共建、培养质量公平。智能软件与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大数据财务与管理智能产业学院开展了“大连地铁”“亚明制造”“中软软件”等20余个校企合作项目,重点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微专业群,推进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批了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单位,全国仅有三所民办本科高校。
聚焦协同创新,赋能新形势校企共研。充分发挥校级科研创新团队的创新引领作用,与企业开展科研创新联合行动。与亚明制造共建轻量化铸件数字化设计及智能制造实验室,投资千万元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示范区,获评辽宁省“校企联合重点实验室”,全省仅4所民办高校拥有省级科研平台;获批辽宁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跃居全省民办高校前列。
聚焦校企资源,赋能高质量校企共建。锚定行业龙头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构建资源库,挂牌118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聘任30位产业实践教授,136位企业工程师,开展了62个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牵头成立“辽宁轨道交通运输校企联盟”,加入26个校企合作联盟、11个全国性产教融合共同体,成为“大湾区产教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全国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与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我国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本科专业领域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实验实训中心”,获评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中信银行战略合作,赋能智慧校园建设,获评辽宁省数字校园培育单位”。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正在攻读高等教育管理学专业博士的高小涵,对教学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认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影响学生发展最直接的中介和变量。那么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就必须自觉聚焦在课程建设上。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学校长期致力于打造一流本科课程,并将其作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落实落细见成效的标杆举措。
推动一流本科课程梯度建设。自2020年起,建设校级一流课程125门;2021年全面推行优质课程认定,目前已经分四批次认定校级优质课程208门。在此基础上获批省级一流课程44门,其中18门已上线辽宁省跨校修读学分互认平台,初步完成了“校优质——校一流——省一流”的课程梯度建设。
开展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建设,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关注行业创新链条的动态发展,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建设出一批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比如,与大连亚明公司、冰山冷热公司共同编写了《工程制图》教材,获批职业规划教材1部。智能软件与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与中软国际深度合作,建校企合作课程6门,校企共建项目库3项,案例库2项;完成校企共建实践教材5部并投入使用。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了“初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行业应用”4个阶段的培养课程。
学生发展是教学评价的尺子
高小涵在实践中提出了德育实践工程、养成教育工程、朋辈教育工程三位一体的”三大工程”,这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具体抓手。学校以“三大工程”为引领,通过大学生艺术节、体育节、文化节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将“大科精神”浸润到学生思想品德、行为养成的每一个方面,不仅展现了大科学子全面发展的青春风貌,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社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近年来,学校从创新能力提升、双创基地建设、学科竞赛突破、思创工程深化等方面持续打造PEIM一体化开放式新教育生态。一是以“省级众创空间”建设为契机,搭建深度协同创新平台,为师生创新创业实践铺设“快速路”,涵盖省级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众创空间的“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已初步建成。二是以“大创训练计划”为抓手,持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2023年,荣获第十届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项目一等奖2个、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个、最佳创意项目一等奖1个。学生论文成果入选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3名学生携创新项目入选世界青年发展论坛。三是加大重点竞赛投入。去年,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1160项,获奖学生2900余人次。国家级奖项获奖数量83项,同比上年提升130%。四是深度开展红旅活动,拓展“思创+”实践新模式。构建了红色青年先锋实践团、科技传播志愿服务队、创新实践俱乐部等载体,持续弘扬科学家、创业者精神。
学校连续两年在“互联网+”大赛(辽宁赛区)中,金牌和奖牌总数位居辽宁省民办高校首位,在“全国高等院校数智化企业经营沙盘大赛(本科组)”全国总决赛中荣获国家一等奖,在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创业计划赛道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5项,在辽宁省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率达到100%。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个学生的背后是一个家庭,一个顺利就业的学生会给一个家庭带来新的希望。学校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责任,持续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充分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持续加强校园招聘市场建设。将“课程思政”与就业育人相结合,加强就业教育和就业观念引导。对重点群体提供精准就业帮扶,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初次就业率、年终就业去向落实率。建校二十余载,25000余名毕业生学有专长、干有所成,奔赴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建功立业。
对于这样一所从无到有、迅速成长起来的民办高校,高小涵继承父亲办人民满意的“百年名校”遗志,倾注全部心血投身到高等教育发展实践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连科技学院必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作出新的贡献!(作者:佚名)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