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内卷热潮之中,学业成绩的优秀与否成为许多人们评判前途是否光明的最重要的标准。我们往往把目光聚焦到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崇拜他们的强大学习能力与优秀成绩所带来的荣誉。自控力强的人会将其作为学习的标杆,见贤思齐,不断进取,吾日三省吾身;自控力弱的人便会从崇拜渐渐演变为嫉妒,陷入自卑、愤恨、内耗的情绪黑洞,当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崇拜本身无错,但我们该崇拜谁,如何崇拜,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学习路漫漫,追求智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社会达尔文主义席卷潮流下,想脱离学习道路上内耗的情绪苦海,不妨抛开智慧的载体,尝试心无旁骛地去追求智慧本身。
这几天各高校的保研结果刚火热出炉,许多保研成功的学生党竞相晒朋友圈,一张待录取结果页面,配上几行感谢父母、老师、同学的话语,加上几句苦尽甘来的释然,成为这几天朋友圈的标配。然而,光鲜亮丽的保研族背后,却藏着非保研族的隐忧。看完朋友圈,低年级的同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打开与学姐学长的私聊页面,随之而来的是“学姐,你简直太厉害了!我能向你寻求保研经验吗?”“学长,我现在加权不如意,照这样下去我还有机会保研吗?”“想保研成功的话要打哪些比赛啊?”“学姐你太牛啦,可以把你的笔记资料留给我吗?”保研成功的学长或学姐的朋友圈由此成为学弟学妹们重点关注的对象。抛开保研这一话题来讲,我们可以反思平常朋友圈的重点关注对象,对成绩优秀的人与成绩中等的人所发内容的关注度是否有差异?上课过程中,是否会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有所关注?做小组作业的过程中,是否会更愿意倾听成绩优秀的学生所提的意见?又是否会因为他人在学习成绩上的光鲜亮丽而倍感压力与焦虑?是否因为自己与他人学习成绩的差距而寝食难安、垂头丧气?如果上述情况都存在,那么学生党们就该反思一下了:你所追求的到底是智慧载体还是智慧本身?你应该做的,是追求智慧载体还是智慧本身?
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做“晕轮效应”,我觉得很适用于当下很多大学生看人看事的状态。因为把学习成绩看得很重,所以当一个学习成绩好的人站在面前时,便习惯性地带上一层滤镜,认为其完美无缺,乃先天圣体。人终将因年少不可得之物困其一生,越是有近似完美事物的存在,我们越是容易将其作为镜子反照自己,镜子反射光芒越强烈,对自己便越有灼伤的风险。
当回溯学习的漫漫征程,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追求的是智慧的载体,而非智慧的本身,从学习动机便很容易看破,你每每去图书馆,是真的想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还是只是担心落后于他人去内卷一下呢?其实,学习本身是追求智慧的过程,无需过多在意智慧的载体。找一个时间,静坐在图书馆或公园里的长椅,拿一本经典,去沉浸在知识的世界,将每一个知识当作活生生的交流对象,去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用心感受智慧。将自己当作世界的主人公,他人皆为空虚之物,对一切光鲜亮丽祛魅,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剧本杀”的游戏,你拿到的便是主人公的角色,即使有时身处困境,你也可以淡淡的笑着:“我有主人公光环,是不会死的!”
条条大路通罗马,此路不通也终会有一路会通。当抛开对智慧载体的杂念,实现对光鲜亮丽的祛魅,不视他人之得为我之失,用真正学习的心态去追求智慧时,你会发现学习是水到渠成的事,也是最容易实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不必有意为之,将智慧载体从视野中抛开,勇敢地去做智慧的追求者,争做精神内守者,世间美好将与你环环相扣!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