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由水利部(原国务院三峡办)、湖北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和中央新影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中央新影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由跟踪拍摄了三峡30年的纪录片导演杨书华任总导演、总撰稿,历时10年时间创作打磨而成。作品真实、生动、科学、客观地回答了关于三峡的百年之问、生态之问、人权之问和发展之问。通过科学考察和社会调查的方式,让观众了解一个真实的三峡、客观的三峡、发展的三峡。该片播出后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和好评,被观众和专家誉为纪录片的良心之作、诚心之作、匠心之作!
一、利用世界语言,讲述三峡巨变,央视首播好评如潮。
大型纪录片《新三峡》于11月17日至23日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该片虽然播出时段是晚间10点档,但播出效果却出人意料的引起了强烈反响。播出过程中摄制组几乎每天要接到数百个来自全国各地观众的电话和微信留言,观众对作品好评如潮,纷纷表示每晚看一集、看一遍不过瘾,第二天还要回放再看,恨不得一口气将七集看完。特别是重庆、湖北和四川等地的很多观众,对该片的播出期待已久,早早地就守候在了电视机前或手机播出窗口。一些观众还一边观看一边拍下自己在电视机前守候收看时的照片在朋友圈分享。很多观众看完片子后,抑制不住激动之情,纷纷把感想和评论写成文字,发到朋友群分享。并在微信、微博留言为《新三峡》这部作品叫好,点赞。有些中老年观众感叹:“这次收看《新三峡》比当年收看《话说长江》还要用心,而且看得还要过瘾!”。
利用世界语言,讲述三峡巨变。在故事中体味发展与变化,在求证中感受科学与辉煌。这是《新三峡》的艺术追求,也是其价值取向。该片打破传统纪录片的结构方式和表现手法,以开放式的结构、开放式的主题、开放式的观点表达,分别从《坝》、《水》、《山》、《人》、《景》、《城》、《梦》七个方面全景展示三峡之新、三峡之变、三峡之美,并以此展示发展成就,回应社会关切。作品在央视的首播也受到了全国媒体的高度关注,纷纷进行宣传报道,一些地方电视台陆续启动跟播和转播。据央视收视数据显示:《新三峡》虽然安排在央视纪录频道晚间档首播,但收视率比去年时段均值提升49%,收视份额为0.735%,较去年时段均值提升39%,虽然有“世界杯”影响,但仅7天首播到达观众就多达1836万人,近日很多错过了央视晚间首播的观众通过社交媒体又掀起了第二轮收看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1月27日《新三峡》二轮网络和社交媒体传播已超过了3000万的播放量和点击率。另据网络数据统计,《新三峡》自11月16日举行央视开播仪式以来关注度居高不下,关于《新三峡》的话题受众触达人数8000多万人。预计随着后续重庆卫视和各地方电视台的跟播、爱奇艺、腾讯、优酷的上线,以及明年3D纪录电影《新三峡》的公映,《新三峡》的最终收视、点击、观影及媒体触达人群将超过3亿以上。该片首播以来,主要反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众感慨:从《新三峡》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共产党的伟大和人民的伟大。
观众普遍认为,通过观看《新三峡》这部纪录片,在全面了解三峡库区
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成就、新变化、新发展以及三工程发挥的各种综合效益后,深切地体会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和强大凝聚力。该纪录片播出以来,引起了全国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赞叹。不少单位还动员党员干部和职工收看,据重庆市水利局介绍,全市水利系统有1.5万人收看,点击、转发量近200万人。大家观看
后纷纷赞叹:“被三峡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所震撼,同时也感受到了我国水利事业蓬勃的发展,三峡工程建设所体现出来的自主创新、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深深激励我们。同时,作为新时代的水利人,全体职工在感到骄傲的同时纷纷表示要加倍努力、勇担责任,为推动新阶段水利工作高质量发展而踔厉奋发”。全国不少观众通过微信、微博留言或给摄制组打电话表示,在被纪录片效果震撼的同时,无不感慨只有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一切才能实现。我们很有幸生在这个时代,有幸生在这个国度。一位三峡工程建设者看完片子后感慨:“伟大的国家孕育了伟大的的人民,伟大的人民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民族”。
一位在三峡百万移民的搬迁过程中,曾任两移民大县县长、书记的老领导在看完七集纪录片后给摄制组留言说:“我是新三峡的参与者、建设者、见证者。看完《新三峡》后,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优美的文字解说,生动的图片画面,把我带进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和如火如荼的场面。实践证明,没有三峡工程,就没有新三峡,没有三峡人的奉献,也没有三峡工程的成功。没有伟大的制度、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共产党,也没有伟大的工程和伟大的新三峡!它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伟大丰碑!并将永载史册!”
(二)观众感叹:三峡地区及长江中下游的巨大发展变化,令人惊讶。
在《新三峡》播出期间,全国各地观众纷纷对三峡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大江安澜”后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示赞叹,并为之感到自豪。一些观众看完后表示过去不了解三峡工程,这次看了纪录片后自己热血澎湃、深感自豪。三峡工程是长江两岸人民的福祉,是长江经济带的“定心丸”,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一位湖北观众说:“三峡工程建好了我们湖北受益最多,看了纪录片,再回想没建大坝之前每年遭受洪灾的惨景,心里感慨万千。感谢三峡工程,感谢修建三峡工程的人们,也感谢这部纪录片提醒我们要铭记三峡,懂得感恩!”。
当观众看到三峡库区在国家政策扶持、全国对口支援的帮助下,社会、经济、文化经过30年的重组、重构和重建,而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感慨:“过去被有些舆论误导,以为三峡工程建设真的把三峡库区“毁”了。这次看到三峡的真实变化和三峡人们的幸福生活,我内心深处感到无比的欣慰和高兴”。还有不少观众感叹:“这些年的发展太快了,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民族感到骄傲,对祖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一位合肥观众看完片子后感慨地说:“有这样的民族,尽管此刻我们还在疫情当中,但是有什么难关是我们克服不了的呢?三峡梦,民族梦,中国梦,每一个梦想终将实现!”
一位台湾观众看完片子后惊叹道:“新三峡《景》这一集彷彿是三峡的‘导览图’,看到三峡这些高峡平湖的美景,我已经按耐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了,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好好游览一番,把纪录片讲到的那些景点都统统打卡一遍。”
(三)观众感言:百万移民舍家为国的奉献精神,彪炳史册、激励后人。
在《新三峡》第四集中,生动展现了百万三峡移民搬迁之后的生活状态以及这些年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作为七集纪录片最触动人心、最富有人情味的一集,一播出便受到全国观众、三峡移民和移民干部的强烈反响,很多人看后都被片中那些鲜活的故事感动落泪。纷纷赞叹三峡百万大移民顾全大局、慷慨大义、舍家为国、无私奉献的强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将永远激励后人。同时也有观众感叹,为了国家的治水安澜的梦想,130多万人搬离故土,重建家园,不仅是一个民族的伟大壮举、一个时代的不朽丰碑,更是一个足以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河北石家庄一位观众看完片子后评价道:“今晚看了《新三峡》的第四集《人》,心绪起起伏伏。第一次接触‘三峡’是中学课本,后来在《感动中国》了解到三峡百万移民时,为他们的事迹感动不已。好在今天观看到片子的开头关于黄葛树和三峡人的细节,中和了我激动的情绪。可紧接着‘告别三峡,远走天涯,带着行李留下了牵挂……’这歌声响起,我又泪湿眼眶。中国人都有恋土怀乡之情,千言万语只剩祝福,祝福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三峡人民,祝福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和每个头顶苍穹努力生活的人。”
外迁移民李东华说:“我是百万移民当中的第一批三峡移民,移民到了浙江嘉兴,为了响应祖国号召,建设三峡工程造福子孙后代,搬离了生生繁衍的故土。片子中那些点点滴滴的凡人凡事,真实的故事以及他们内心的独白,深深触动了我的心。30年今昔变化,我在他乡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片子里了解到三峡如今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中看出在这个巨变年代里的沧桑和变迁,以及新的活力和希望,我发自内心高兴,也为家乡祝福。树有根,根在泥土里头,人也有根,根在心窝里面。片子中那些带上黄角树,离开故土的情景现在还历历在目。想起当时离别故土,这种感觉外人永远不晓得……,看完片子不知觉地泪水又打湿了眼眶”。来自新疆库尔勒建设兵团的一位观众说,在看到第四集《人》时,被三峡移民的精神深深打动,她特意向摄制组发来信息:“第四集《人》以象征着三峡人精神性格的黄葛树作为切入点,将三峡移民落地生根、坚韧不拔的性格借助黄葛树的生长特性生动地展现。百万移民太伟大了!他们的事迹太感人了!”
(四)观众称赞:作品真实感人、既唯美大气又很接地气,是一部良心之作、诚心之作、匠心之作。
《新三峡》央视陆续播出后,在收视飘红的同时也赢得了好的口碑。无数观众在感叹三峡巨变的同时,也纷纷为这部纪录片叫好。一些观众、学者、移民和三峡建设的亲历者不仅为纪录片里生动感人的故事、大气唯美的画面,理性而富有情感的解说所吸引;也为在三峡工程整体竣工之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能够推出这么一部全景反映三峡新发展、新变化、新成就的重量级纪录片叫好;更为《新三峡》创作团队30年执着跟踪拍摄三峡、记录三峡、见证三峡、守望三峡的精神所感动。在影像方面,作品精益求精,力求每一个镜头和画面都是一幅完美的装帧照片,每一种声音效果都能叩动观众心弦;在大开大合的雄浑与细腻如丝的婉约中,展现老三峡的雄奇险秀与新三峡高峡平湖的烟波浩渺。用镜头语言和影像质感为观众奉献“大美新三峡”国家影像的视觉盛宴。
一位名叫流星雨的河北观众看完片子后感慨:“看完了《新三峡》,后感觉发自内心的震撼和激动,这个片子站在时代的新高度,以震撼人心的磅礴大气和史诗电影的基调,讲述了可以奋斗一生的个人梦、一条大江的安澜梦、一个民族的复兴梦、新三峡的生态之梦。‘梦圆三峡’贯穿全片,作品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
一位三峡库区的中学校长看完片子后感叹说:“看了《新三峡》之后,一种雄阔瑰丽的大气豪迈令人窒息!生在三峡中,长在山村里,从未想过自己家乡的山水竟能如此傲视天下!绵延七百里的三峡呀,山就是他的骨架,水就是他的血液!丰饶而广袤的三峡大地呀,无私地滋养着我们!有幸生在这个时代,有幸生在这个国度,有幸观赏到《新三峡》,让我们作为三峡之子,能感受到新时代、新三峡的无尚荣光!谢谢摄制组的倾情奉献!”
一位移民干部给摄制组留言说:“欣赏了《新三峡》,超出预期。总的感觉是 策划精心,制作精良;全新视角,大气磅礴;资料详实,丰富知识;直面疑问,彰显担当,既是为历史而创作,为未来而创作,也是为三峡人而创作,感谢创作团队”! 一位小学生家长陪孩子一起看完片子后给摄制组发来信息感慨说:“我和孩子看了《新三峡》后很激动、很感动,这部作品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是一部难得的励志教育片。在网上看到你们为这部片子制作就用十年时间,很有价值。十年打磨,经典永恒!祝福三峡,祝福重庆,祝福中国的明天更美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权威地质专家,90岁高龄的陈厚群在看完片子以后给摄制组发来短信说:“感谢您们对囯之重器的记录和宣传报导。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对我们从事水利水电事业的人来说,尤怀深情。”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说:“你们拍摄三峡纪录片,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特别是对我们子孙后代是一个很大的教育。希望我们把这段历史能够留下来,让我们的后代能够了解他们的先辈是在怎么困难的情况下,建设了这么伟大的工程”。
一位移民大县的书记看完作品后,给摄制组留言说:“我连续看了几集《新三峡》,是我看到的纪录片中最棒的,是牵动三峡儿女情怀的好片,是宣传新三峡的巨作!拍摄技术一流,讲述故事真实,科普知识广泛,是一部非常珍贵的长江纪录大片!您们的坚守和付出是值得的,是有价值的,敬佩”!
一位退休干部看了《新三峡》激动地说:“看了《新三峡》,心潮难平。自工程开工以来,西方国家不断将其妖魔化、政治化,不少境外媒体,在三峡大坝质量、长江水生态、水生物、地质灾害、移民人权、文物保护、城市搬迁、自然生态等方面,大肆炒作,为三峡工程抹黑。现在看到《新三峡》七集纪录片能用科学说话、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用镜头说话,有理有据、有情有义地回应了那些对三峡的偏见和误解,我无比高兴。作为曾经全身心投入三峡库区移民、发展、稳定工作中的一员,感谢这部影像巨制的缔造者们,你们辛勤付出创作的这部作品是良心之作!诚心之作!匠心之作!”
二、创新叙事风格,探索一题多制,追求融合传播。
(一)让纪实影像建立在科学力度和人性的温度之上。
“兴水利而后有农工,有农工而后裕国”,从“膏腴千里”的都江堰,到“千里赖其波”的大运河,再到如今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兴水利、除水患、惠民生一直是中华民族矢志不移追求的治水梦想,作为我国有史以来修建的最大的工程项目,三峡工程承载了中国人太多的情感和梦想。然而,总有社会舆论和国际舆论对三峡工程抱有置疑和偏见。基于此,在创作之初,摄制组便确定以“科考、见证、探秘、求真”为基调,精心策划、创意、研讨,力求通过科学考察和社会调查,用鲜活唯美的镜头和真实生动的故事及权威专家的解答来回应世界对三峡的误解和关切。
因此,纪录片邀请到了徐匡迪、潘家铮、陈厚群、张超然、曹文宣、魏复盛、郑守仁等11位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近百位各个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领导、亲历者参与创作。通过他们从不同的专业领域出发,进行科学指导,为《新三峡》的创作把关、把脉;让片子在专业性、权威性和科普性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拓展与提升;为观众解开心中的疑惑,彻底刷新了对三峡工程的认知;也使《新三峡》这部作品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上有了十足的底气。
在表现手法和语态上《新三峡》力求做到有故事、有观点、有思考、有关怀。把观点和人文关怀隐藏在故事之中,通过故事表达观点、引发思考、传达理念。同时该片以时空为经纬,跳出三峡看三峡、纵观历史看三峡和放眼世界看三峡,理性、客观地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三峡、客观的三峡、发展的三峡和美丽的新三峡。
该片用七个字,七个主题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新三峡全景图。在风格把握上,首尾两集《坝》和《梦》,仍然保留宏大叙事的主基调,在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节奏中展示国家工程、民族工程和大国重器的磅礴与豪迈;但大而不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在《山》、《水》、《人》、《景》、《城》五集的把握上平实而委婉,让观众如沐春风,在倍感真实与亲切的同时体会到这部纪录片的人性温度和包容气度。
专家评价该作品以小见大、以情感人,在内容设计和叙事表达上,导演将视觉聚焦在“小人物”的身上,力求通过 “小人物”的故事和命运,来反应时代洪流的波澜壮阔,以及国家追梦、筑梦、圆梦过程的艰苦卓绝。作品叙事平和淡定,娓娓道来,如春雨润物,沁人心脾。同时在对山水自然、历史人文、移民搬迁和城市复建等表达上,作品回归到纪录片人“敬天畏地”、“返璞归真”的本位,将三峡一草一木的生命气息、一砖一瓦的历史记忆、一村一寨的风土人情、一颦一笑的乡愁眷念和年复一年的守望与变迁,客观地纪录,真实的呈现;以此来表达纪录片人发自灵魂深处对三峡那片灵山秀水的敬仰,对百万移民家国情怀的敬重,对天地自然与历史文化的敬畏。并企望将这些真实故事或影像片段定格于历史,留存于未来。
(二)探索一题多制、融合传播,《新三峡》3D纪录电影明年公映。
纪录片是最具国际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传播载体之一,有着异乎寻常的渗透力和感染力,这也是其魅力所在。大型纪录片及3D纪录电影《新三峡》秉承“在故事中体味发展与变化,在求证中感受科学与辉煌,用镜头说话”的艺术理念与追求,力求客观、科学\真实地展示新三峡,全景立体地展现新三峡,2012年摄制组在策划项目时就创意了“一题多制,立体传播”的方案,拟制作50分钟、40分钟、30分钟、15分钟、5分钟、1分钟的系列版本用于主流媒体、新媒体和社交媒体分类投放。目前该片50分钟、40分钟、30分钟版本的作品已经完成并交付媒体待播。15分钟以下的短视频正根据不同播出平台的需求进行剪辑制作。
为了《新三峡》有“重磅”作品、“重头戏”问世,摄制组还策划了一部3D纪录电影,并邀请曾拍摄《黄石公园》、《大峡谷》、两度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美国纪录片导演凯斯·梅林,《钓鱼岛真相》、《神秘中国》的导演克里斯蒂·尼比,《阿凡达》、《终结者2》的视效总监恰克·康米斯基,《海洋》、《迁徙的鸟》、《企鹅日记》的导演雅克·贝汉等多位国际电影大师参与了该片的策划、拍摄和指导。同时,在设备上摄制组不惜血本,引进了全球最先进的3DIMAX影像技术,按国际纪录电影大片的风格打造高质量、高品味的精品力作。并确定以水上、水下拍摄,陆地拍摄和空中航拍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三维立体影像全方位展示新三峡,使《新三峡》在视觉效果上达到国际电影大片的水准。国际电影大师的相继加盟和指导,极大地提高了《新三峡》的国际化水平,使该片成为了一部表达方式与国际接轨、具有国际风格和国际水准的影像作品。目前,经过十年时间的策划、拍摄、制作和打磨,得到各方专家认可与好评,2023年将在全球公映(据了解该片是国内第一部3D纪录电影)。该片在院线公映后还将像美国黄石公园和大峡谷一样在三峡核心旅游景区面常年向游客播放。
为了扩大纪录片知名度和影响力,摄制组启动项目时便建立了自己的“新媒体矩阵”,创作过程中摄制组每天坚持创作1篇《创作手记》,把拍摄新三峡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真实记录下来,通过新媒体和社交媒体与关心、关注三峡和热爱纪录片的人群分享。摄制组前后创作了1000多篇“手记”,很多被其它媒体转载,这些内容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也获得了无数的点赞和流量,更为作品的后续传播和推广做好了铺垫。
深耕题材资源,探索一题多制,以全媒体要素为目标,创作符合各类媒体需求的系列作品,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革,探索立体传播、融合传播之路,《新三峡》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
(三)创新“跨媒体行动”,探索纪录片为三峡旅游赋能。
《新三峡》作为2020年11月1日国家宣布三峡工程整体竣工之后第一部全面展现三峡现状的大型纪录片,可谓使命重大。它除了要将新三峡的故事讲好外,还要回应社会关切、解答观众心中的谜团。而以“景”为主题的《新三峡》第五集,就顺理成章地肩负起了去正面回答外界质疑新三峡旅游景观“被告别”、“被消失”的使命。
1993年三峡工程开始动工之前,游客们就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告别三峡游”的热潮,因为这些活动的开展,国际、国内的许多人误以为三峡工程修建后,三峡原有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都将彻底“消失”,所以经过“透支”和“误判”后的20年以来,三峡的旅游发展就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为了解除人们的误解,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摄制组专门组织了一系列跨媒体行动,通过专家视角、学者视角、产业视角、媒体视角和大众受众,推选出“新三峡30佳新景观”和“新三峡十大旅游新景观”,摄制组以这些代表性景观为基础,将新三峡的老景观、新景观通过人物见证和客观视角呈现给观众,让观众用自己的判断和审美,去评判三峡旅游景观的“变”与“新”。所以,当11月21日晚这集片子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以后,就引发了观众的连连惊叹,对片中新三峡的秀丽风光感到不可思议,许多人更是已经按捺不住,想要前往新三峡游览一番的冲动。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不仅能够塑造一个品牌、带动一方经济,更可以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为了立体宣传新三峡、全景展示新三峡,《新三峡》摄制组精心策划,开创性的提出了“认知新三峡、感知新三峡、发现新三峡、探秘新三峡”等一系列“跨媒体行动”,与三峡地区的政府部门深度合作,为新三峡的旅游“铸魂塑形”,助推其转型升级、蝶化新生。
2015年11月,《新三峡》摄制组邀请了国际、国内旅游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和媒体记者一起组成了一个“发现新三峡”旅游考察团,前往三峡地区进行考察,希望通过专家视角、文化视角、媒体视角来发现三峡之变、三峡之新、三峡之美,并利用媒体资源扩大影响、塑造“新三峡、新旅游”品牌,让更多的人认知新三峡、了解新三峡,并一起去探秘和发现新三峡。
同时,摄制组还动员三峡地区16各区县政府和文旅部门联合发起成立了“新三峡文化旅游产业联盟”,来自三峡地区的30家旅游机构负责人在北京共同发表了《新三峡绿色宣言》。媒体见面会上,各景区所在地的政府领导、旅游局长和景区负责人感慨万千,衷心感谢《新三峡》摄制组的这次活动为新三峡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与会的专家学者和媒体也对这项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016年12月10日,为进一步助推新三峡文化和旅游实现跨界融合,持续推动新三峡旅游的四季常青、长盛不衰。《新三峡》摄制组邀请了30多位文艺界大咖与地方政府举行了“艺术家眼中的新三峡”大型跨媒体行动。通过“书画中的新三峡、镜头中的新三峡、歌声中的新三峡、诗文中的新三峡”采风活动,深度挖掘“新三峡、新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其文化品味,宣传其独特魅力。此次活动再次受到了国家级主流媒体、新媒体的极大关注,数十家媒体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
2017年,《新三峡》总导演杨书华亲自撰写了《建立国家课题,打造美丽新三峡》研究报告,得到了30位全国政协委员的响应。随后,30位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联名提交了名为《建立国家课题,打造美丽新三峡》的政协提案,这份提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相关省市和国家部委多次组织专题研究。此举不仅推动了三峡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也为纪录片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创新探索出了一条新路。目前这种“纪录片+旅游”、“纪录片+跨媒体行动”、“纪录片为文旅产业赋能”的模式已成为了文旅界和纪录片界的一个经典案例,也得到了原国务院三峡办、原国家旅游局和中国旅游研究院的称赞和高度评价。
三、记录国家梦想,创作精益求精,作品不负众望。
为时代留影,替国家存像。
三峡工程一直是中央新影集团重点跟踪拍摄和记录的对象。从三峡工程的实验坝“葛洲坝”开始,在长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央新影集团就不断跟踪拍摄三峡工程的勘测、论证、决策、实验、开工、建设,百万移民搬迁安置、全国对口支援和新三峡的社会、经济、文化重构、重组、重建等重大事件,为这项国家工程留下了完整、珍贵的历史影像,同时还推出了一系列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作为中央新影创作队伍中的一员,《新三峡》总导演、总撰稿杨书华,生在三峡、长在三峡。从1993年开始,一直在记录三峡、见证三峡、宣传三峡,他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对三峡见证与守望的纪录片事业。2011年6月24日,由中央新影集团出品,杨书华担任总导演、总撰稿的大型文献纪录电影《中国三峡》,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首映。放映结束后,影片得到了现场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紧接着,该片在中央电视台7个频道陆续播出,好评如潮,一举获得了中国电影最高奖“华表奖”和纪录片行业年度“最佳导演奖”,并被中央外宣办和国家广电总局翻译成7国文字,推荐到50多个国家播出。同时,该片还被列为“十八大”代表的特殊礼物,并被5个国家博物馆和联合国收藏。
《中国三峡》项目结束后,2012年起,中央新影集团又与原国务院三峡办、重庆市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策划了《新三峡》。
该项目自启动以来得到了水利部、重庆市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经过十年的创作打磨,该片在经“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审看时专家评价,作品主题鲜明、构思巧妙,从七个方面展示三峡的新变化和新成就,结构新颖,内容精彩。该片用理性叙事和讲故事的方式交叉演绎,在荡气回肠、触动灵魂的交响中,完美的表达了对三峡工程的讴歌与赞美,是一部难得的精品力作!
为了将该项目打造一部对得起三峡工程,对得起时代,并能留存于历史的精品力作,多年来《新三峡》创作团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克服一切困难,一直跟踪、拍摄、记录、见证国家重大工程,努力要将《新三峡》打造成典藏之作,传世之作。他们的奉献精神和执着情怀值得称赞和鼓励。
记录历史、见证变迁、讴歌时代!
三十年跟踪记录,十年创作打磨,11为中国院士倾力支持,100多为专家、学者和亲历者热情参与……
时光不语,岁月留痕。纪录片的创作亦如国之重器的三峡工程,应经得起岁月的洗礼,人民的评判,历史的检验。作为一部记录三峡百年巨变的影像作品,《新三峡》不负众望、不辱使命。
我们期待,国内首部3D纪录电影《新三峡》明年上映,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惊喜!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近日,七集大型高清纪录片《新三峡》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后,受到全国观众的追捧,并引发收视热潮。观众认为《新三峡》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和强大凝聚力,为三峡工程这个中华民族前赴后继追逐了近百年的“世纪梦想”讴歌礼赞。同时,也为开启“新时代、新三峡、新起点、新征程”的新局面,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
该片由水利部(原国务院三峡办)、湖北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和中央新影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中央新影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由跟踪拍摄了三峡30年的纪录片导演杨书华任总导演、总撰稿,历时10年时间创作打磨而成。作品真实、生动、科学、客观地回答了关于三峡的百年之问、生态之问、人权之问和发展之问。通过科学考察和社会调查的方式,让观众了解一个真实的三峡、客观的三峡、发展的三峡。该片播出后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和好评,被观众和专家誉为纪录片的良心之作、诚心之作、匠心之作!
一、利用世界语言,讲述三峡巨变,央视首播好评如潮。
大型纪录片《新三峡》于11月17日至23日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该片虽然播出时段是晚间10点档,但播出效果却出人意料的引起了强烈反响。播出过程中摄制组几乎每天要接到数百个来自全国各地观众的电话和微信留言,观众对作品好评如潮,纷纷表示每晚看一集、看一遍不过瘾,第二天还要回放再看,恨不得一口气将七集看完。特别是重庆、湖北和四川等地的很多观众,对该片的播出期待已久,早早地就守候在了电视机前或手机播出窗口。一些观众还一边观看一边拍下自己在电视机前守候收看时的照片在朋友圈分享。很多观众看完片子后,抑制不住激动之情,纷纷把感想和评论写成文字,发到朋友群分享。并在微信、微博留言为《新三峡》这部作品叫好,点赞。有些中老年观众感叹:“这次收看《新三峡》比当年收看《话说长江》还要用心,而且看得还要过瘾!”。
利用世界语言,讲述三峡巨变。在故事中体味发展与变化,在求证中感受科学与辉煌。这是《新三峡》的艺术追求,也是其价值取向。该片打破传统纪录片的结构方式和表现手法,以开放式的结构、开放式的主题、开放式的观点表达,分别从《坝》、《水》、《山》、《人》、《景》、《城》、《梦》七个方面全景展示三峡之新、三峡之变、三峡之美,并以此展示发展成就,回应社会关切。作品在央视的首播也受到了全国媒体的高度关注,纷纷进行宣传报道,一些地方电视台陆续启动跟播和转播。据央视收视数据显示:《新三峡》虽然安排在央视纪录频道晚间档首播,但收视率比去年时段均值提升49%,收视份额为0.735%,较去年时段均值提升39%,虽然有“世界杯”影响,但仅7天首播到达观众就多达1836万人,近日很多错过了央视晚间首播的观众通过社交媒体又掀起了第二轮收看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1月27日《新三峡》二轮网络和社交媒体传播已超过了3000万的播放量和点击率。另据网络数据统计,《新三峡》自11月16日举行央视开播仪式以来关注度居高不下,关于《新三峡》的话题受众触达人数8000多万人。预计随着后续重庆卫视和各地方电视台的跟播、爱奇艺、腾讯、优酷的上线,以及明年3D纪录电影《新三峡》的公映,《新三峡》的最终收视、点击、观影及媒体触达人群将超过3亿以上。该片首播以来,主要反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众感慨:从《新三峡》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共产党的伟大和人民的伟大。
观众普遍认为,通过观看《新三峡》这部纪录片,在全面了解三峡库区
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成就、新变化、新发展以及三工程发挥的各种综合效益后,深切地体会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和强大凝聚力。该纪录片播出以来,引起了全国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赞叹。不少单位还动员党员干部和职工收看,据重庆市水利局介绍,全市水利系统有1.5万人收看,点击、转发量近200万人。大家观看
后纷纷赞叹:“被三峡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所震撼,同时也感受到了我国水利事业蓬勃的发展,三峡工程建设所体现出来的自主创新、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深深激励我们。同时,作为新时代的水利人,全体职工在感到骄傲的同时纷纷表示要加倍努力、勇担责任,为推动新阶段水利工作高质量发展而踔厉奋发”。全国不少观众通过微信、微博留言或给摄制组打电话表示,在被纪录片效果震撼的同时,无不感慨只有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一切才能实现。我们很有幸生在这个时代,有幸生在这个国度。一位三峡工程建设者看完片子后感慨:“伟大的国家孕育了伟大的的人民,伟大的人民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民族”。
一位在三峡百万移民的搬迁过程中,曾任两移民大县县长、书记的老领导在看完七集纪录片后给摄制组留言说:“我是新三峡的参与者、建设者、见证者。看完《新三峡》后,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优美的文字解说,生动的图片画面,把我带进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和如火如荼的场面。实践证明,没有三峡工程,就没有新三峡,没有三峡人的奉献,也没有三峡工程的成功。没有伟大的制度、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共产党,也没有伟大的工程和伟大的新三峡!它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伟大丰碑!并将永载史册!”
(二)观众感叹:三峡地区及长江中下游的巨大发展变化,令人惊讶。
在《新三峡》播出期间,全国各地观众纷纷对三峡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大江安澜”后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示赞叹,并为之感到自豪。一些观众看完后表示过去不了解三峡工程,这次看了纪录片后自己热血澎湃、深感自豪。三峡工程是长江两岸人民的福祉,是长江经济带的“定心丸”,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一位湖北观众说:“三峡工程建好了我们湖北受益最多,看了纪录片,再回想没建大坝之前每年遭受洪灾的惨景,心里感慨万千。感谢三峡工程,感谢修建三峡工程的人们,也感谢这部纪录片提醒我们要铭记三峡,懂得感恩!”。
当观众看到三峡库区在国家政策扶持、全国对口支援的帮助下,社会、经济、文化经过30年的重组、重构和重建,而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感慨:“过去被有些舆论误导,以为三峡工程建设真的把三峡库区“毁”了。这次看到三峡的真实变化和三峡人们的幸福生活,我内心深处感到无比的欣慰和高兴”。还有不少观众感叹:“这些年的发展太快了,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民族感到骄傲,对祖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一位合肥观众看完片子后感慨地说:“有这样的民族,尽管此刻我们还在疫情当中,但是有什么难关是我们克服不了的呢?三峡梦,民族梦,中国梦,每一个梦想终将实现!”
一位台湾观众看完片子后惊叹道:“新三峡《景》这一集彷彿是三峡的‘导览图’,看到三峡这些高峡平湖的美景,我已经按耐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了,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好好游览一番,把纪录片讲到的那些景点都统统打卡一遍。”
(三)观众感言:百万移民舍家为国的奉献精神,彪炳史册、激励后人。
在《新三峡》第四集中,生动展现了百万三峡移民搬迁之后的生活状态以及这些年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作为七集纪录片最触动人心、最富有人情味的一集,一播出便受到全国观众、三峡移民和移民干部的强烈反响,很多人看后都被片中那些鲜活的故事感动落泪。纷纷赞叹三峡百万大移民顾全大局、慷慨大义、舍家为国、无私奉献的强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将永远激励后人。同时也有观众感叹,为了国家的治水安澜的梦想,130多万人搬离故土,重建家园,不仅是一个民族的伟大壮举、一个时代的不朽丰碑,更是一个足以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河北石家庄一位观众看完片子后评价道:“今晚看了《新三峡》的第四集《人》,心绪起起伏伏。第一次接触‘三峡’是中学课本,后来在《感动中国》了解到三峡百万移民时,为他们的事迹感动不已。好在今天观看到片子的开头关于黄葛树和三峡人的细节,中和了我激动的情绪。可紧接着‘告别三峡,远走天涯,带着行李留下了牵挂……’这歌声响起,我又泪湿眼眶。中国人都有恋土怀乡之情,千言万语只剩祝福,祝福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三峡人民,祝福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和每个头顶苍穹努力生活的人。”
外迁移民李东华说:“我是百万移民当中的第一批三峡移民,移民到了浙江嘉兴,为了响应祖国号召,建设三峡工程造福子孙后代,搬离了生生繁衍的故土。片子中那些点点滴滴的凡人凡事,真实的故事以及他们内心的独白,深深触动了我的心。30年今昔变化,我在他乡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片子里了解到三峡如今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中看出在这个巨变年代里的沧桑和变迁,以及新的活力和希望,我发自内心高兴,也为家乡祝福。树有根,根在泥土里头,人也有根,根在心窝里面。片子中那些带上黄角树,离开故土的情景现在还历历在目。想起当时离别故土,这种感觉外人永远不晓得……,看完片子不知觉地泪水又打湿了眼眶”。来自新疆库尔勒建设兵团的一位观众说,在看到第四集《人》时,被三峡移民的精神深深打动,她特意向摄制组发来信息:“第四集《人》以象征着三峡人精神性格的黄葛树作为切入点,将三峡移民落地生根、坚韧不拔的性格借助黄葛树的生长特性生动地展现。百万移民太伟大了!他们的事迹太感人了!”
(四)观众称赞:作品真实感人、既唯美大气又很接地气,是一部良心之作、诚心之作、匠心之作。
《新三峡》央视陆续播出后,在收视飘红的同时也赢得了好的口碑。无数观众在感叹三峡巨变的同时,也纷纷为这部纪录片叫好。一些观众、学者、移民和三峡建设的亲历者不仅为纪录片里生动感人的故事、大气唯美的画面,理性而富有情感的解说所吸引;也为在三峡工程整体竣工之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能够推出这么一部全景反映三峡新发展、新变化、新成就的重量级纪录片叫好;更为《新三峡》创作团队30年执着跟踪拍摄三峡、记录三峡、见证三峡、守望三峡的精神所感动。在影像方面,作品精益求精,力求每一个镜头和画面都是一幅完美的装帧照片,每一种声音效果都能叩动观众心弦;在大开大合的雄浑与细腻如丝的婉约中,展现老三峡的雄奇险秀与新三峡高峡平湖的烟波浩渺。用镜头语言和影像质感为观众奉献“大美新三峡”国家影像的视觉盛宴。
一位名叫流星雨的河北观众看完片子后感慨:“看完了《新三峡》,后感觉发自内心的震撼和激动,这个片子站在时代的新高度,以震撼人心的磅礴大气和史诗电影的基调,讲述了可以奋斗一生的个人梦、一条大江的安澜梦、一个民族的复兴梦、新三峡的生态之梦。‘梦圆三峡’贯穿全片,作品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
一位三峡库区的中学校长看完片子后感叹说:“看了《新三峡》之后,一种雄阔瑰丽的大气豪迈令人窒息!生在三峡中,长在山村里,从未想过自己家乡的山水竟能如此傲视天下!绵延七百里的三峡呀,山就是他的骨架,水就是他的血液!丰饶而广袤的三峡大地呀,无私地滋养着我们!有幸生在这个时代,有幸生在这个国度,有幸观赏到《新三峡》,让我们作为三峡之子,能感受到新时代、新三峡的无尚荣光!谢谢摄制组的倾情奉献!”
一位移民干部给摄制组留言说:“欣赏了《新三峡》,超出预期。总的感觉是 策划精心,制作精良;全新视角,大气磅礴;资料详实,丰富知识;直面疑问,彰显担当,既是为历史而创作,为未来而创作,也是为三峡人而创作,感谢创作团队”! 一位小学生家长陪孩子一起看完片子后给摄制组发来信息感慨说:“我和孩子看了《新三峡》后很激动、很感动,这部作品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是一部难得的励志教育片。在网上看到你们为这部片子制作就用十年时间,很有价值。十年打磨,经典永恒!祝福三峡,祝福重庆,祝福中国的明天更美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权威地质专家,90岁高龄的陈厚群在看完片子以后给摄制组发来短信说:“感谢您们对囯之重器的记录和宣传报导。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对我们从事水利水电事业的人来说,尤怀深情。”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说:“你们拍摄三峡纪录片,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特别是对我们子孙后代是一个很大的教育。希望我们把这段历史能够留下来,让我们的后代能够了解他们的先辈是在怎么困难的情况下,建设了这么伟大的工程”。
一位移民大县的书记看完作品后,给摄制组留言说:“我连续看了几集《新三峡》,是我看到的纪录片中最棒的,是牵动三峡儿女情怀的好片,是宣传新三峡的巨作!拍摄技术一流,讲述故事真实,科普知识广泛,是一部非常珍贵的长江纪录大片!您们的坚守和付出是值得的,是有价值的,敬佩”!
一位退休干部看了《新三峡》激动地说:“看了《新三峡》,心潮难平。自工程开工以来,西方国家不断将其妖魔化、政治化,不少境外媒体,在三峡大坝质量、长江水生态、水生物、地质灾害、移民人权、文物保护、城市搬迁、自然生态等方面,大肆炒作,为三峡工程抹黑。现在看到《新三峡》七集纪录片能用科学说话、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用镜头说话,有理有据、有情有义地回应了那些对三峡的偏见和误解,我无比高兴。作为曾经全身心投入三峡库区移民、发展、稳定工作中的一员,感谢这部影像巨制的缔造者们,你们辛勤付出创作的这部作品是良心之作!诚心之作!匠心之作!”
二、创新叙事风格,探索一题多制,追求融合传播。
(一)让纪实影像建立在科学力度和人性的温度之上。
“兴水利而后有农工,有农工而后裕国”,从“膏腴千里”的都江堰,到“千里赖其波”的大运河,再到如今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兴水利、除水患、惠民生一直是中华民族矢志不移追求的治水梦想,作为我国有史以来修建的最大的工程项目,三峡工程承载了中国人太多的情感和梦想。然而,总有社会舆论和国际舆论对三峡工程抱有置疑和偏见。基于此,在创作之初,摄制组便确定以“科考、见证、探秘、求真”为基调,精心策划、创意、研讨,力求通过科学考察和社会调查,用鲜活唯美的镜头和真实生动的故事及权威专家的解答来回应世界对三峡的误解和关切。
因此,纪录片邀请到了徐匡迪、潘家铮、陈厚群、张超然、曹文宣、魏复盛、郑守仁等11位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近百位各个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领导、亲历者参与创作。通过他们从不同的专业领域出发,进行科学指导,为《新三峡》的创作把关、把脉;让片子在专业性、权威性和科普性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拓展与提升;为观众解开心中的疑惑,彻底刷新了对三峡工程的认知;也使《新三峡》这部作品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上有了十足的底气。
在表现手法和语态上《新三峡》力求做到有故事、有观点、有思考、有关怀。把观点和人文关怀隐藏在故事之中,通过故事表达观点、引发思考、传达理念。同时该片以时空为经纬,跳出三峡看三峡、纵观历史看三峡和放眼世界看三峡,理性、客观地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三峡、客观的三峡、发展的三峡和美丽的新三峡。
该片用七个字,七个主题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新三峡全景图。在风格把握上,首尾两集《坝》和《梦》,仍然保留宏大叙事的主基调,在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节奏中展示国家工程、民族工程和大国重器的磅礴与豪迈;但大而不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在《山》、《水》、《人》、《景》、《城》五集的把握上平实而委婉,让观众如沐春风,在倍感真实与亲切的同时体会到这部纪录片的人性温度和包容气度。
专家评价该作品以小见大、以情感人,在内容设计和叙事表达上,导演将视觉聚焦在“小人物”的身上,力求通过 “小人物”的故事和命运,来反应时代洪流的波澜壮阔,以及国家追梦、筑梦、圆梦过程的艰苦卓绝。作品叙事平和淡定,娓娓道来,如春雨润物,沁人心脾。同时在对山水自然、历史人文、移民搬迁和城市复建等表达上,作品回归到纪录片人“敬天畏地”、“返璞归真”的本位,将三峡一草一木的生命气息、一砖一瓦的历史记忆、一村一寨的风土人情、一颦一笑的乡愁眷念和年复一年的守望与变迁,客观地纪录,真实的呈现;以此来表达纪录片人发自灵魂深处对三峡那片灵山秀水的敬仰,对百万移民家国情怀的敬重,对天地自然与历史文化的敬畏。并企望将这些真实故事或影像片段定格于历史,留存于未来。
(二)探索一题多制、融合传播,《新三峡》3D纪录电影明年公映。
纪录片是最具国际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传播载体之一,有着异乎寻常的渗透力和感染力,这也是其魅力所在。大型纪录片及3D纪录电影《新三峡》秉承“在故事中体味发展与变化,在求证中感受科学与辉煌,用镜头说话”的艺术理念与追求,力求客观、科学\真实地展示新三峡,全景立体地展现新三峡,2012年摄制组在策划项目时就创意了“一题多制,立体传播”的方案,拟制作50分钟、40分钟、30分钟、15分钟、5分钟、1分钟的系列版本用于主流媒体、新媒体和社交媒体分类投放。目前该片50分钟、40分钟、30分钟版本的作品已经完成并交付媒体待播。15分钟以下的短视频正根据不同播出平台的需求进行剪辑制作。
为了《新三峡》有“重磅”作品、“重头戏”问世,摄制组还策划了一部3D纪录电影,并邀请曾拍摄《黄石公园》、《大峡谷》、两度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美国纪录片导演凯斯·梅林,《钓鱼岛真相》、《神秘中国》的导演克里斯蒂·尼比,《阿凡达》、《终结者2》的视效总监恰克·康米斯基,《海洋》、《迁徙的鸟》、《企鹅日记》的导演雅克·贝汉等多位国际电影大师参与了该片的策划、拍摄和指导。同时,在设备上摄制组不惜血本,引进了全球最先进的3DIMAX影像技术,按国际纪录电影大片的风格打造高质量、高品味的精品力作。并确定以水上、水下拍摄,陆地拍摄和空中航拍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三维立体影像全方位展示新三峡,使《新三峡》在视觉效果上达到国际电影大片的水准。国际电影大师的相继加盟和指导,极大地提高了《新三峡》的国际化水平,使该片成为了一部表达方式与国际接轨、具有国际风格和国际水准的影像作品。目前,经过十年时间的策划、拍摄、制作和打磨,得到各方专家认可与好评,2023年将在全球公映(据了解该片是国内第一部3D纪录电影)。该片在院线公映后还将像美国黄石公园和大峡谷一样在三峡核心旅游景区面常年向游客播放。
为了扩大纪录片知名度和影响力,摄制组启动项目时便建立了自己的“新媒体矩阵”,创作过程中摄制组每天坚持创作1篇《创作手记》,把拍摄新三峡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真实记录下来,通过新媒体和社交媒体与关心、关注三峡和热爱纪录片的人群分享。摄制组前后创作了1000多篇“手记”,很多被其它媒体转载,这些内容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也获得了无数的点赞和流量,更为作品的后续传播和推广做好了铺垫。
深耕题材资源,探索一题多制,以全媒体要素为目标,创作符合各类媒体需求的系列作品,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革,探索立体传播、融合传播之路,《新三峡》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
(三)创新“跨媒体行动”,探索纪录片为三峡旅游赋能。
《新三峡》作为2020年11月1日国家宣布三峡工程整体竣工之后第一部全面展现三峡现状的大型纪录片,可谓使命重大。它除了要将新三峡的故事讲好外,还要回应社会关切、解答观众心中的谜团。而以“景”为主题的《新三峡》第五集,就顺理成章地肩负起了去正面回答外界质疑新三峡旅游景观“被告别”、“被消失”的使命。
1993年三峡工程开始动工之前,游客们就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告别三峡游”的热潮,因为这些活动的开展,国际、国内的许多人误以为三峡工程修建后,三峡原有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都将彻底“消失”,所以经过“透支”和“误判”后的20年以来,三峡的旅游发展就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为了解除人们的误解,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摄制组专门组织了一系列跨媒体行动,通过专家视角、学者视角、产业视角、媒体视角和大众受众,推选出“新三峡30佳新景观”和“新三峡十大旅游新景观”,摄制组以这些代表性景观为基础,将新三峡的老景观、新景观通过人物见证和客观视角呈现给观众,让观众用自己的判断和审美,去评判三峡旅游景观的“变”与“新”。所以,当11月21日晚这集片子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以后,就引发了观众的连连惊叹,对片中新三峡的秀丽风光感到不可思议,许多人更是已经按捺不住,想要前往新三峡游览一番的冲动。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不仅能够塑造一个品牌、带动一方经济,更可以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为了立体宣传新三峡、全景展示新三峡,《新三峡》摄制组精心策划,开创性的提出了“认知新三峡、感知新三峡、发现新三峡、探秘新三峡”等一系列“跨媒体行动”,与三峡地区的政府部门深度合作,为新三峡的旅游“铸魂塑形”,助推其转型升级、蝶化新生。
2015年11月,《新三峡》摄制组邀请了国际、国内旅游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和媒体记者一起组成了一个“发现新三峡”旅游考察团,前往三峡地区进行考察,希望通过专家视角、文化视角、媒体视角来发现三峡之变、三峡之新、三峡之美,并利用媒体资源扩大影响、塑造“新三峡、新旅游”品牌,让更多的人认知新三峡、了解新三峡,并一起去探秘和发现新三峡。
同时,摄制组还动员三峡地区16各区县政府和文旅部门联合发起成立了“新三峡文化旅游产业联盟”,来自三峡地区的30家旅游机构负责人在北京共同发表了《新三峡绿色宣言》。媒体见面会上,各景区所在地的政府领导、旅游局长和景区负责人感慨万千,衷心感谢《新三峡》摄制组的这次活动为新三峡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与会的专家学者和媒体也对这项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016年12月10日,为进一步助推新三峡文化和旅游实现跨界融合,持续推动新三峡旅游的四季常青、长盛不衰。《新三峡》摄制组邀请了30多位文艺界大咖与地方政府举行了“艺术家眼中的新三峡”大型跨媒体行动。通过“书画中的新三峡、镜头中的新三峡、歌声中的新三峡、诗文中的新三峡”采风活动,深度挖掘“新三峡、新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其文化品味,宣传其独特魅力。此次活动再次受到了国家级主流媒体、新媒体的极大关注,数十家媒体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
2017年,《新三峡》总导演杨书华亲自撰写了《建立国家课题,打造美丽新三峡》研究报告,得到了30位全国政协委员的响应。随后,30位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联名提交了名为《建立国家课题,打造美丽新三峡》的政协提案,这份提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相关省市和国家部委多次组织专题研究。此举不仅推动了三峡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也为纪录片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创新探索出了一条新路。目前这种“纪录片+旅游”、“纪录片+跨媒体行动”、“纪录片为文旅产业赋能”的模式已成为了文旅界和纪录片界的一个经典案例,也得到了原国务院三峡办、原国家旅游局和中国旅游研究院的称赞和高度评价。
三、记录国家梦想,创作精益求精,作品不负众望。
为时代留影,替国家存像。
三峡工程一直是中央新影集团重点跟踪拍摄和记录的对象。从三峡工程的实验坝“葛洲坝”开始,在长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央新影集团就不断跟踪拍摄三峡工程的勘测、论证、决策、实验、开工、建设,百万移民搬迁安置、全国对口支援和新三峡的社会、经济、文化重构、重组、重建等重大事件,为这项国家工程留下了完整、珍贵的历史影像,同时还推出了一系列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作为中央新影创作队伍中的一员,《新三峡》总导演、总撰稿杨书华,生在三峡、长在三峡。从1993年开始,一直在记录三峡、见证三峡、宣传三峡,他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对三峡见证与守望的纪录片事业。2011年6月24日,由中央新影集团出品,杨书华担任总导演、总撰稿的大型文献纪录电影《中国三峡》,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首映。放映结束后,影片得到了现场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紧接着,该片在中央电视台7个频道陆续播出,好评如潮,一举获得了中国电影最高奖“华表奖”和纪录片行业年度“最佳导演奖”,并被中央外宣办和国家广电总局翻译成7国文字,推荐到50多个国家播出。同时,该片还被列为“十八大”代表的特殊礼物,并被5个国家博物馆和联合国收藏。
《中国三峡》项目结束后,2012年起,中央新影集团又与原国务院三峡办、重庆市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策划了《新三峡》。
该项目自启动以来得到了水利部、重庆市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经过十年的创作打磨,该片在经“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审看时专家评价,作品主题鲜明、构思巧妙,从七个方面展示三峡的新变化和新成就,结构新颖,内容精彩。该片用理性叙事和讲故事的方式交叉演绎,在荡气回肠、触动灵魂的交响中,完美的表达了对三峡工程的讴歌与赞美,是一部难得的精品力作!
为了将该项目打造一部对得起三峡工程,对得起时代,并能留存于历史的精品力作,多年来《新三峡》创作团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克服一切困难,一直跟踪、拍摄、记录、见证国家重大工程,努力要将《新三峡》打造成典藏之作,传世之作。他们的奉献精神和执着情怀值得称赞和鼓励。
记录历史、见证变迁、讴歌时代!
三十年跟踪记录,十年创作打磨,11为中国院士倾力支持,100多为专家、学者和亲历者热情参与……
时光不语,岁月留痕。纪录片的创作亦如国之重器的三峡工程,应经得起岁月的洗礼,人民的评判,历史的检验。作为一部记录三峡百年巨变的影像作品,《新三峡》不负众望、不辱使命。
我们期待,国内首部3D纪录电影《新三峡》明年上映,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惊喜!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