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检报告中,胃肠息肉这个词越来越常见,不少人看到后会心生疑惑和担忧。胃肠息肉真的像传言中那样防不胜防吗?其实不然,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是能够有效预防的。
胃肠息肉的成因
1饮食因素:
长期高油高脂、低膳食纤维的饮食习惯,会让肠道菌群失衡,为息肉的生长创造条件。比如,经常吃油炸食品、加工肉类,很少吃蔬菜水果,就容易使肠道黏膜受到不良刺激,增加胃肠息肉的发病几率。
2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疾病与胃肠息肉密切相关,像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家族中携带相关致病基因的成员,胃肠息肉的发生率极高,且往往数量多、发病年龄早。
3慢性炎症刺激:
胃肠道的慢性炎症,如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长期刺激胃肠黏膜,会促使黏膜过度增生,进而形成息肉。
胃肠息肉的危害
很多胃肠息肉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患者很难察觉。但随着息肉的生长,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便血、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更严重的是,前面提到的腺瘤性息肉,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切除,就可能逐渐发展为癌症,威胁生命健康。据统计,大部分结直肠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的。
预防关键 —— 胃肠镜检查
1及时发现:
胃肠镜检查是发现胃肠息肉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通过胃肠镜,医生可以直接观察胃肠黏膜的情况,能清晰地看到息肉的大小、位置、形态等,还能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息肉的性质。
2早发现早治疗:
一旦在胃肠镜检查中发现息肉,医生可以根据息肉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切除,如内镜下息肉切除术。这种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能有效阻止息肉进一步发展,大大降低癌变风险。
其他预防措施
1调整饮食:
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减少高油高脂、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取。同时,要戒烟限酒,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对胃肠黏膜的刺激。
2积极治疗原发病:
如果患有胃肠道慢性炎症,要积极配合治疗,控制炎症发展,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伤。
3定期体检:
尤其是有胃肠息肉家族史、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年龄超过 40 岁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贵阳微创胃肠专科医院是一家专业治疗胃肠方面的专科医院,如您还有其他问题,可关注我院官方公众号预约咨询,届时会有专业的人员为您答疑解惑!
咨询电话:0851-85508000
免责声明:本内容仅供参考,不做诊断、用药和使用的根据,不能代替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诊断、治疗及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版权声明: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