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家电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业 界/ 互联网/ 行 业/ 通 信/ 数 码/ 手 机/ 平 板/ 笔记本/ 相 机
当前位置:频道首页 >产业 > 正文

“藏彝走廊”迁徙通道形成初探

“藏彝走廊”迁徙通道形成初探
2025-02-10 16:08:34 来源:搜狐

四川大学山区河流保护与治理全国重点实验室,地质工程与地质灾害研究所 邓建辉

广义的横断山区自东向西包括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等六条江,从地质角度上讲,总体属于构造活跃区,历史上滑坡堵江事件频繁;从人文角度上讲,随着全新世的气候变迁,该区域形成了南北向的民族迁徙走廊,即藏彝走廊或藏羌彝走廊。这两者之间有联系吗?

2018年10月10日位于金沙江上游右岸的西藏自治区江达县白格村发生了堵江滑坡,在其相关灾害调查期间我们在金沙江左岸发现了一些残碉(图1)。按现代河谷地貌特征,这些残碉的分布很不合理,缺乏基本的人居环境条件,附近没有什么土地,取水也不方便。但是残碉的存在说明横断山脉河谷一直有人类踪迹,只是他们从哪里来?后来又去了哪里?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的迁徙?这些遗迹是否与藏彝走廊有关?由于地处边远,缺乏历史记载或者历史记载语焉不详,这些史实全部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了。本文试图结合近年来的野外调查,谈一点个人见解。

图1 四川省白玉县金沙乡卓英村石碉与河谷

金沙江上游河谷的残碉分布

初步的调查表明,自青海玉树至四川巴塘县麦曲河口的金沙江上游河谷均有残碉分布(图2至图6)。这些残碉在现有公开文献中报道与研究极少。整体特点如下:

(1)残碉包括石碉和土碉两类,以石碉为主。

(2)石碉的建筑面积一般小于土碉的建筑面积。石碉的建筑面积一般不大于50平方米,而土碉的建筑面积可达四百平方米。

(3)相对于丹巴、马尔康等地的碉楼建筑,残碉的建筑风格相对原始。石碉外墙为干砌石,内部充填土体;土碉基础为片石,上部为夯土墙体,夯土没有筛分。

(4)不论是石碉,还是土碉均偶见原木加筋。图5的石碉木质加筋较多,约1.2m一层,原木也有初浅加工。

(5)石碉总体沿金沙江两岸及其冲沟分布,选址于小山脊的突出基岩部位,而土碉一般位于中部相对平坦部位。

综合分析,石碉的功用在于防御,土碉则用于住居。

以残碉较为集中的白玉县金沙乡卓英村为例,该村是一个藏族小村庄,由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从白玉县城逃难至此的村民组建而成,共13户59人,目前已经全部外迁。采用14C测年技术,经校正最早的残碉修建年代为1780 a BP(公元170年,相当于东汉末期),较晚的残碉年代为1490 a BP(公元460年,相当于南朝时期)。残碉的历史不仅悠久,而且建造工艺也随年代在发展完善。因此这些残碉极有可能是历史部落或村庄的遗迹。

图2 四川省石渠县真达乡阿卓茸巴村石碉

图3 西藏自治区江达县汪布顶乡卡松多村土碉

图4 四川省德格县白垭乡林学村土碉与石雕

图5 四川省白玉县金沙乡卓英村石碉

图6 四川省德荣县茨巫乡杠然村土碉

金沙江上游的历史滑坡堵江事件

滑坡堵江事件或者说滑坡堰塞湖走进公众视野大约始于2008年汶川地震。在龙门山区地震诱发了大量山体滑坡堵江事件,其中规模较大的34个,而最著名的当属唐家山堰塞湖。时间往前追索,1931年的叠溪地震共产生了10余座堰塞湖,其中大小海子至今留存。

这些还仅仅是有史可循的,时间再往前追索,6条大河上的堰塞坝更多。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仅仅能够找到一些残留的遗迹罢了。例如,叠溪小海子湖区残留的巨厚湖相沉积物,我们近年在三江并流区发现的114余座历史堰塞湖坝址遗迹等。这些历史堰塞湖的共同特点是堰塞坝堵江遗迹尚存,湖区可断续发现连续沉积的湖相沉积物,部分堰塞坝下游还可发现溃坝洪水沉积物。部分大型堰塞坝的湖相沉积物厚度巨大,可达100~200m以上。

据不完全调查,自青海玉树至巴塘的麦曲河口,完全堵江且历史较为悠久的滑坡堵江事件包括错拉滑坡、特米滑坡、基里滑坡、雪隆囊滑坡、索多西滑坡、苏洼龙滑坡、王大龙滑坡等,其中错拉滑坡的形成年代大于五万年。其他滑坡的形成年代与演变历史尚未完全厘清,但是根据湖相沉积物特征和厚度推算,规模和影响较大滑坡坝(如王大龙)的形成年代应该在最后一期冰期,即大理冰期。

图7 错拉滑坡,其影响范围延伸至上游的德格县汪布顶乡

藏彝走廊的迁徙线路问题

藏彝走廊的概念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经过后期学者的不断研究与完善,发展了“六江流域民族走廊”、“藏羌彝走廊”和“横断走廊”等概念,但是从地理学上讲均属于横断山区。迁徙的原因、时间与线路等无疑是“藏彝走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迁徙线路一般认为包括南北向的山顶夷平面和山间河谷两个部分。

结合作者近年在三江并流区的考察经历,最大感受是哪一条路线都十分艰难。横断山区的山顶夷平面在4600~5000米以上,即使是垭口高程也往往超过4200米,现代公路翻越也是一件困难的事。山顶经常冰雪皑皑,难度更大;横断山区的河谷基本上是高山峡谷,很多峡谷段现代基本无法通行,哪怕是徒步也极为艰险。仅以金沙江为例,自白玉县金沙乡偶曲河口至巴塘县巴曲河口,沿金沙江河岸除局部地段外基本没有道路,是四川省交通条件最为恶劣的地区,甚至没有之一。国道G215修建改善了两县的交通条件,但是米拉山垭口高程接近4400米,欧帕拉垭口高程也达4200米,冬季基本无法通行,目前已经隧道穿行。可以想象对于古人而言,这些垭口基本上等同天堑。

上述的卓英村也位于一个较为封闭的区域,交通极不方便。虽有简易公路可自金沙乡八吉村通达,但是需翻越海拔约4900米的雪青山垭口,且半年以上大雪封山,不能通行。从“卓英”的藏语意思“麦田”判断,推测该村历史上可能是一个生活条件十分优越的地方。联想到下游的措拉历史滑坡堰塞湖,其湖相沉积物顶面高程约3000米,这种推测也就十分合理了。

由于上述滑坡堰塞湖的淤积作用,其堰塞湖沉积物在河道形成了一道道阶梯,为民族迁徙提供了一条既温暖又方便的通道。这一通道在进入全新世间冰期后,由于古堰塞坝的溃坝和河流侵蚀作用而逐步消亡,仅在河谷的局部地段还残留部分历史堰塞遗迹(图8)。上述序列残碉遗迹的发现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藏彝走廊的迁徙通道应该是河谷。

图8 王大龙堰塞湖残留的部分沉积物

值得注意的是,自麦曲河口至丽江,沿江并未发现任何残碉遗迹。这极有可能与该河段在大理冰期未出现大型滑坡堰塞事件,河谷通行不便有关。为证实这一推断,我们沿国道G215进行了进一步调查,在巴塘县中咱镇和得荣县茨巫乡发现了部分遗迹(图6)。因此,迁徙路线最大可能是在麦曲河口以上沿河谷进行,此后则沿麦曲上溯,向东迁徙至德荣、稻城、乡城、木里等县。巧合的是已知的纳西族迁徙路线始于四川木里,然后自石鼓镇沿金沙江上溯。现场调查期间,我们曾在大具乡与纳西族老乡有过交流,大致意思是:

(1)纳西族、藏族和白族曾是一家,后来白族南迁,藏族迁徙到高海拔地区,只有纳西族留下来了。

(2)纳西族的地界比现在大,北界为金沙江边的一块大黑石头,南界可至大理的三塔。

(3)纳西祖先曾刀砍过那块大黑石头,但是太硬,没砍断。

我们认为,这块大黑石头是指金沙江岗托大桥上游的小孤山,而所谓的刀砍痕迹实际上是错拉堰塞湖的浪蚀龛(图10)。残碉分布密集的地区也位于岗托大桥下游两岸。由此来看,上述线路可以认为是纳西族的迁徙线路或之一。在全新世这些堰塞湖溃决之前,该通道也是其他民族的迁徙线路之一。除残碉外,沿河谷还有其他遗迹,如大石墓等。

从历史记录来看,白玉和巴塘在汉代曾是古白狼国的地域。那么纳西族与白狼国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还待以后从多学科研究才能逐步厘清。

图9 纳西族分布与迁徙路线图(摄于丽江纳西族博物馆)

图10 岗托小孤山,纳西族传说中的大黑石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
关键词:

东风堰-千佛岩景区“2025 有福之人新春活动”:文化与新春的完美交融

2025-02-04 19:46:26东风堰-千佛岩景区“2025 有福之人新春活动”:文化与新春的完美交融

LAIFE「巢汐Tide」 新品发布会盛大召开,“美似潮汐,更迭永续”引领抗衰新潮流

2025-01-14 10:07:23LAIFE「巢汐Tide」 新品发布会盛大召开,“美似潮汐,更迭永续”引领抗衰新潮流

平安御享财富25怎么样?时光见证稳健增值的生财之道

2024-12-31 10:08:20平安御享财富25怎么样?时光见证稳健增值的生财之道

立升何以稳居家用净水器排名前列?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是关键

2024-12-30 15:58:35立升何以稳居家用净水器排名前列?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是关键

张艺谋《澳门2049》震撼开演,以全新舞台献礼回归

2024-12-16 10:47:16张艺谋《澳门2049》震撼开演,以全新舞台献礼回归

统一老坛酸菜供应商工厂参观第11年 快手团深度揭秘品质奥秘

2024-11-25 21:29:36统一老坛酸菜供应商工厂参观第11年 快手团深度揭秘品质奥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