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2023年第二届中国机器人云栖峰会在浙江杭州的云栖小镇成功召开,本次峰会以“大模型,赋能机器人非凡智力”为主题,邀请到以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张建伟、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张丹领衔的一众嘉宾,以“5场专业演讲+1场圆桌对话”的形式,邀请现场、线上观众,共同畅谈机器人的未来。
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王晓冬
峰会伊始,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王晓冬登台致辞。他认为,年初爆红的“大模型”以及再次“走红”的人形机器人,让人们再次惊呼科技对于生活方式的改变,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成熟,人形机器人研发的突破,让“机器人走进普通人生活的愿景”越来越逼近现实。而本次峰会以“大模型,赋能机器人非凡智力”为主题,汇聚全国行业领军专家学者、领航企业高管等,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产业新机遇新未来,共商大模型赋能机器人智能之道。对于具身智能研究和机器人开发来说,趋势一路向好,但挑战也同样空前巨大。目前智能机器人的核心技术还存在一定局限,系统集成门槛高、算法开发困难、进化能力匮乏、硬件选型和适配困难、上下游生态不完善等问题限制了机器人生产力的释放。
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张建伟
而后,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张建伟以“多模态具身智能的机遇与挑战”为题,为观众带来第一场知识盛筵。张建伟院士首先介绍了智能机器人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即如何让机器人不只是在行为,抓取、移动方面学习,而是在经验方面能够继续学习。他表示,多模态机器人是团队研究的重点,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从简单的被动行走到现在类人不弯膝盖步态行走,是利用物理模型和大数据学习实现的结果,而未来机器人混合动力型模型加上强化学习,是具身智能非常好的实现点。张建伟院士认为,智能机器人所取得的进展主要集中在底层建模和控制方面,但传统物理模型难以适应交互环境变化,迫切需要将模型训练与深度学习融合推进。未来的机器人大概率会是通用智能机器人,一个机器人既能够给你端茶倒水,又能到餐馆服务,还能到工厂干活。这将是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大目标,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目标。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讲座教授张丹
第二场演讲由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讲座教授张丹带来,演讲的主题是“智能制造业中机器人系统创新设计以及应用”。张丹院士循序渐进地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对并联机器人的认识,分析了并联机器人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并由浅入深讲述了并联机构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并联机器人的高刚度,高精度,强承载能力等优点,提出并联机器人在工业界应用的一些限制。张丹院士提出并联机器人创新设计,即把并联机器人串联化。比如如何改良并联机器人各个连杆之间的耦合关系,怎样将串联机器人转变为并联机器人,使并联机器人同时具备并联和串联机器人的优点等等。张丹院士还展示了可重构机器人、可重构模块化移动机器人、空中机械臂、并联机器人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和救援机器人中的应用,尤其是在播放空中机械臂视频环节。空中机械臂是无人机结合空中机械臂通过视觉感知周围环境、障碍物和目标物体,通过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学习飞行至目标位置,最终抓取物体,整个过程呈现出了满满的科技感和未来感。
之江实验室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伟教授
随后,之江实验室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伟教授,以“大模型时代服务机器人的自主决策”为题发表演讲。宋伟教授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机器人的应用已经逐渐从工业领域扩展至建筑、医疗、娱乐、服务等各个领域。当前,除了工业机器人之外,清洁机器人、配送机器人、炒菜机器人、送餐机器人等各式各样的服务机器人开始步入人们的视野。他表示,大语言模型是当前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而人形机器人普遍被认为是通用作业机器人的形态,两者的结合可以形成像人一样与环境交互的、具有身体体验的智能体。一方面,人形机器人成为智能的具身实体,它与环境的交互将为大语言模型源源不断地提供多模态的感知信息,从而促进大模型的进化;另一方面,大语言模型为人形机器人提供认知、学习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复杂未知的环境,并促进机器人本体的进化。从某种程度而言,我们人类就可以看作是智能与本体协同进化的结果。这种结合形成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打破了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之间的边界,将促进通用人工智能技术与通用作业机器人技术的协同进化,从而促进家庭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的攻关与应用。
阿里云智能集团IOT高级技术专家蔡鹏
第四场演讲由阿里云智能集团IOT高级技术专家蔡鹏带来,他以“挑战与机遇:大模型在机器人领域的创新探索与场景实践”为题。他认为大模型为机器人带来的创新机遇,例如语言交互能力的提升,即使得机器人具备更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能够更准确地理解人类的自然语言指令和问题,并能够以自然语言进行交互;还有智能决策能力的提升,即大模型的强大计算能力和深度学习算法的进步将使得机器人能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环境信息,并做出更智能的决策,机器人将能够根据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和约束条件来选择最佳的行动方案,提供更加智能和个性化的服务;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即不断地与环境交互和从大量的数据中学习,不断优化自己的模型和算法,提高自己的性能和适应性,这将使得机器人能够适应不同的任务和环境,并能够不断改进自己的表现;多模态感知能力的提升,即机器人能够更好地融合多种感知模态,如视觉、听觉、触觉等,从多个角度获取环境的信息,这将使得机器人能够更全面地感知和理解环境,提供更精准和多样化的服务;还有个性化交互能力的提升,即机器人能够更好地识别和理解人类的情感和个性特点,机器人将能够根据个人的偏好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交互和服务,提供更加人性化和定制化的体验。未来,我们提出的框架不仅专为机器人领域打造,而且经过深入的研究与严格的测试验证,已证明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够高效地应用于多种具身智能场景中。
最后一场演讲的主讲人是朗誉机器人总经理杨国安,他以朗誉机器人为范本,讲解“大模型助力重载AGV技术创新”。杨国安介绍,朗誉机器人以无人驾驶技术赋能工业制造发展具备较大前景,以个性化定制为突破口,融合无人驾驶与重载AGV技术,已经形成从30吨到360吨负载不等的完善重载AGV产品矩阵,且产品已深入至码头、港口等“深水区”场景。未来将利用大数据、大模型和高算力加持的人工智能,突破无人驾驶应用的瓶颈。
中国机器人峰会创始秘书长张欢喜主持圆桌论坛
随后,由中国机器人峰会创始秘书长张欢喜携手浙江大学教授孟濬、福莱迪机器人董事长朱奎锋、舜宇智能光学CMO周家録、埃斯顿酷卓总经理李远平、宇树科技副总经理陈立、阿里云物联网AI负责人胡露露、节卡机器人学院执行院长高佳和君联资本投资总监谢伟斌,共同开启本届机器人云栖峰会的高端对话环节。首先,阿里云物联网AI负责人胡露露在谈到未来趋势时表示,大模型在某些场景中,为智能机器人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使人机交互界面不再仅仅依赖代码,可以依靠自然语言。李远平博士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应该致力于AI+机器人领域的深耕,以解决机器人的智能化问题,目前智能机器人赛道当中,人形机器人被大家广泛关注,但机器人形态并非关键,如何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才是更为关键的问题。节卡机器人学院高佳院长在谈到协作机器人时表示,针对大模型的崛起,未来应该更多地关注力学、视觉,还有“仿人类上肢机械结构”这一新兴概念。对话期间,多位与会专家都认为,将认知大模型与具身智能、运动智能结合起来,会进一步助力我国机器人进入高阶智慧时代,让科技触达更加美好的生活。
“大模型+通用机器人,开启新一轮工业革命”!伴随着宇树科技副总经理陈立的一句寄语,高端对话环节落下帷幕,本届中国机器人云栖峰会也接近尾声。本届峰会以“大模型,赋能机器人非凡智力”为主题,在新契机来临之际,汇聚全国行业领军专家学者、领航企业高管,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产业新未来,相信“智能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的梦想终将未来可期!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