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卡顿”,家电制造“进、出”两难
3月底的一天,大车司机常师傅驾驶一台装满家电零部件的货车,从常州出发,驶向仅半日车程之外的安徽芜湖。去程一切顺利,回程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烦。因为疫情管控,他在常州高速出口被堵了七、八个小时,城区近在咫尺而不得入,直到公司来人带着担保文件来接他进城。这样的遭遇使他非常“惧怕”出城。从那一日起,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常州,不惜拒绝公司派单。
这并不是个案。陈先生是某个受疫情管控城市的一家物流公司总经理,承担着该市几家主要生产企业的物流运输,其中一家,正是家电零部件生产企业。“在运输途中,驾驶员的吃、住都是问题。现在只能吃、住都在车上解决,每天都在做核酸。”陈先生说,“我们送到广东的货,货送到了,驾驶员不能出驾驶室,只给一个小时的卸货时间。还有的地方,不欢迎我们这里的车和驾驶员,只能找高速服务区,换一个当地的驾驶员,有时甚至连车都要换。而有的地方,要求驾驶员按照当地的防疫政策进行隔离。”
“每出一车货都非常不容易。”陈先生总结说,“因为每一辆车,都可能遇到非常‘个性化’的突发状况。心力交瘁。”
除陆路运输外,海运也遇到了一定的麻烦。“出不去,上海报关出口国外的货已经停了快一个月,上海港并没有停运,但在疫情之下增加了很多限制,我们的货还是出不去。”江苏无锡一家家电零部件生产企业负责人说。
实际上,整个长三角地区,依托上海港进出口货物的家电整机和配套企业比比皆是。其他区域的家电企业,也有一部分货运是依托上海港。上海港的吞吐量中国第一,世界第二,每天都有大量的货物通过上海港口进出,家电物流和这个港口密切相关。疫情之下,上海港从4月7日开始紧急实施集装箱运输闭环管理,进出上海港的集装箱运输车辆必须持有《道路运输证》,安装卫星定位系统,接入交通运输部全国公共货运平台,并保持在线,如实填报行驶轨迹。另外,除了运输车辆严格管控,港区一些堆场、仓库也因疫情原因关闭,现在无论从上海市内还是市外运货到上海港,都有着诸多阻碍。
“大家都很着急,很多原定从上海港出发的货物只能选择从宁波港,或通过铁路、驳船到上海港,但这样一来,耽误的时间很长,物流费用也会大幅增加。如果一周时间内疫情造成的物流问题得不到缓解,对长三角地区的家电企业将会影响很大,一些以外贸出口业务为主的企业可能会‘死掉’。” 地处江苏苏州的家电零部件生产企业负责人说。
很显然,尽快打通物流通道是这个春天家电行业最迫切的需求。让人头疼的是,奥密克戎的传播力远超前几代毒株,目前,上海每天新增病例数量依然居高不下,全国其他多地也因发现病例,开始执行更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这意味着,物流受限问题短时间内不会得到明显改善。
全产业链拼尽全力保障供应
“80%。”“70%。”当被问及供货率时,几乎没有一家零部件企业能100%供货。80%、70%已经是拼尽全力。而对于那些体量相对小的零部件生产企业的打击更加致命,企业关停并不少见。
家电整机生产企业很快便察觉到了供应商合作伙伴的“力不从心”。有整机生产企业采购负责人在接受《电器》记者采访时表示:“3月中旬以来,受疫情影响,物流出现很大问题,供应商出现交期延长、断供的现象。他们很多都是合作多年的优质供应商,但凡有办法一定会保证供货的。”
”很多零部件我们都实施了备选方案。但是,有些原材料,比如宝钢的钢板,有很大缺口。”还有一家企业表示,现有零部件的库存,只能维持一周左右的生产。“我们手里有订单,可马上就要无法生产了,因为运输问题,我们采购的材料无法到货。”物流停顿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家电制造“无米下炊”,最严重的情况是已有企业因此不得不停止了生产,但更多企业还在勉力维持,希望通过放慢生产节奏、延长供货周期、减少订单接洽、拓展渠道调动资源等方法熬过这段艰难时刻。
物流停顿带来的第二个问题是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我没有计算过成本。”前文提到的物流公司总经理陈先生说,“我们做物流行业的,最关键的是要做好服务。如果客户遇到困难,我们就撂挑子或是坐地涨价,那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在这样的经营理念之下,陈先生的物流公司“一天都没有关”。但是运输成本的高涨显而易见。“原本两天可以到的货,现在需要四天。原本只需要一个驾驶员,现在需要两个。原本只需要一辆车,现在可能得两辆。原来不用加班,现在需要加班。驾驶员按管控要求隔离时,还得发工资。”陈先生对《电器》记者说。据一位家电企业采购和物流负责人大致测算,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大件”在国内物流配送的时间已经拉长30%。
还有一些生产体积较小的家电零部件企业,如启动器、保护器、温控器、控制板等,索性将订单改用航空运输发走,但这样一来,运输成本会比陆运、海运所需费用增加不少。体积较大的产品物流方式选择余地小,发不出货只能交给仓储保存,企业将为此支付一大笔仓储费用。原材料进货不便,一些企业想到了“囤货”,而这一做法不仅大量占用企业流动资金,也同样造成了仓储成本的增加。疫情防控形势复杂多变,每天召开会议研究疫情防控政策,随时调整生产、发货成了常态,据了解,疫情之下保生产,各企业耗费的时间成本已无法计量。此外,疫情还造成用人成本的增加,比如,为员工提供防疫物资、员工居家隔离依然支付工资、安排工人吃住厂里等。
“3月、4月,肯定是亏损,这样下去企业可能不得不裁员。” “现在每完成一笔订单都在赔钱。” “货发不出去就拿不到货款,资金无法流转,手里的钱只出不进。”这些来自各个企业负责人的声音让《电器》记者深深感到,很多家电企业已是水深火热。物流停顿带来的第三个问题是资金链问题。“进、出”两难得不到解决,即便是还在生产,企业最终还是会顶不住。目前受上海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长三角地区,家电产业集群的产出占中国家电产业的份额超过30%。事实上,此轮上海疫情出现前,国内家电企业就已经开始面临由于全球疫情反复袭扰造成的全球运力不足、物流效率低下、航运价格暴增以及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等困难,“体能”严重透支,眼看着上海疫情这根“要命的稻草”压下来,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能撑多久。
节奏放缓,中国家电制造优势减弱?
中国家电制造的优势来自规模化和出色的产业链配套能力,发达的物流体系则像血管一样源源不断地为家电制造的每一个环节输送营养。本轮疫情正是伤到了这些“血管”,造成中国家电制造“供血不足”,长三角乃至全国家电产业链的生产节奏都慢了下来。
市场响应速度从来都是制胜关键,中国家电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会在这一轮疫情之下减弱吗?“2021年,全球疫情爆发下,中国家电制造获得了一次机会,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实现高速增长,特别是出口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进入2022年,多国放宽疫情防控政策,国外工厂陆续复工生产,而中国依然坚持执行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国内工厂出口业务势必受到影响。”某大型家电出口企业负责人表示担忧。
事实上,自去年底开始,欧美等国际主流市场的需求明显不旺,加上俄乌冲突升级,今年的国际市场本身也并不容乐观。国内市场也处于消费需求下降阶段。几家零部件生产企业就对《电器》记者表示,今年以来,整机厂“要货”也没有往年那么急迫了。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让人悲伤的故事了。
值得庆幸的是,在这种浓浓的担忧之中,多数国内家电生产企业还是表现出积极应对的态度。交流过程中,企业负责人纷纷表示,全球家电市场竞争本来就充满不确定性,考验的就是企业的应变能力,一时得失并不能说明什么,要活下去,更要谋求长远的发展。
事实上,在逆境中汲取经验是走向成功所需要的一种能力,本轮疫情让很多家电企业开始了新的思考。比如,推进精益管理倡导零库存的同时应该怎样应对突发事件;重新对供应商体系按照区域分布进行规划,增强供应链的韧性;与本地区产业集群加强合作;特殊时期,如何让资金流转回笼更及时等。
最令人感动的是,走向成熟的中国家电业表现出他的沉稳大气,重重重压下却并没有听到太多的抱怨,采访过程中,各个家电企业表现出对各地疫情防控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处境再艰难的企业也都在一声苦笑中化为对家电事业的责任和担当。他们对《电器》记者说:“只要能坚持,无论多难还会坚持。只盼疫情快些过去。”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