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蔡琳
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已难以匹配新的经济发展形势,这对金融科技等行业的标准设置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银行等传统金融行业已经有了完善的行业标准,然而金融科技、保险科技行业还处在探索阶段,隐藏着竞争无序、泄露数据等风险。专家表示,其实还是相关标准体系、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原因。
央行等四部门日前发布了《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提出,加强金融科技、保险科技标准化建设,强调厘清科技服务与金融业务边界,同时要求加强保险科技标准供给,支持新技术在保险行业规范应用。
此前监管层面多次强调要加快打造包容审慎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而行业规范化、法治化,不仅利于解决存在的漏洞,也可赋能实体经济,未来也将有助于机构间数据的互联互通。
强调厘清科技服务与金融业务边界
《规划》指出,要稳步推进金融科技标准建设,系统完善金融数据要素标准,健全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标准,强化金融网络安全标准防护,推进金融业信息化核心技术安全可控标准建设,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标准研制。
“坚持金融业务与非金融业务严格隔离,厘清科技服务与金融业务边界,防范借科技名义违法违规从事金融业务。”《规划》明确提到。此外,要加强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物联网等标准研制和有效应用,引领金融科技规范健康发展。深入实施金融科技发展指标评价标准,为自律组织实时发布发展指数提供支撑。推动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治理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函证数据标准,促进函证数字化稳步发展。
在业内看来,不少互联网平台上的金融服务确实存在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
实际上,去年3月,央行就发布公告称“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包括在网站、App、宣传海报等渠道营销时,也应以明显的方式展示。并在签订贷款合同时载明,也可根据需要同时展示日利率、月利率等信息,但不应比年化利率更明显。”
但现实中,仍有部分机构未在营销渠道明显披露年化利率,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贷款利率标注方式,比如日利率、周利率、月利率等,其实很多消费者并不清楚这些贷款利率的真实含义,导致金融消费者负债成本增加。
也有不少信贷产品在展示界面标注的年利率为“低至”,但实际利率远高于其展示水平,高于18%、甚至高于24%产品仍然存在。另有部分商品分期业务还把贷款成本包装转化成商品价差,对于不熟悉产品的用户,非常容易形成混乱认知。还有部分金融科技业务存在缺乏标准合同指引,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也缺乏标准化规范。
业内人士表示,金融科技标准化进程加速推动,将利于相关机构业务经营合规化,包括信息获取、信息披露、投诉与纠纷处理上,将拥有更标准的依据和规范。
保险科技行业标准化亟需推进
近年来,得益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政策层面对于金融科技的规范引导,我国的保险科技成果显著。自2018年以来,无论是保险业信息技术的投入还是保险科技的总体融资规模,均屡创新高。
行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保险科技应用重营销、轻服务,重收益、轻风险等问题突出,存在诸多安全性风险。在业务需求的牵引下,保险机构科技建设呈现碎片化、应急化,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再次,保险科技应用智能化还不成熟,智能化仅限于特定的保险业务场景,尚未与各个产业行业深度融合,形成保险生态;最后,保险科技应用面临诸多安全性问题,如数据安全、数据伦理、隐私保护等。
作为金融科技在保险行业的应用,保险科技的标准化势在必行。《规划》要求加强保险科技标准供给,支持新技术在保险行业规范应用。
在保险科技标准化探索方面,近期,保险业协会发布了《保险行业基于容器的云计算平台架构》《面向保险行业的微服务架构技术能力要求》《保险行业基于容器的云计算平台成熟度模型》《保险行业应用开发的微服务架构成熟度模型》四项保险行业云计算相关标准。
“相对于保险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建设,保险科技的标准化建设尚在探索之中,需要监管、保险公司、保险科技公司的共同努力,构建‘政府+市场’的双向供给机制”。力码科技联合创始人兼晨跃科技CEO马经纬表示,加强保险科技标准供给,不但有助于规范新的信息技术在保险行业的规范应用,预防和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也能推动和建设具有产业链基础设施性质的数字化保险生态平台,缓解广大保险经营者“各自为政”的局面。
以力码科技为例,依托技术创新将保险经营管理流程模块化、标准化,推进保险科技标准供给。截至目前,已经推出标准化保险SaaS模块上百个,进一步弥补了中小中介公司数字治理的短板。
此外,对于保险中介机构、保险业与其他行业交流合作等问题,《规划》要求制定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业务信息交互标准,加大与交通地理、医疗卫生、社保等领域标准化交流合作力度,促进跨行业融合标准发展。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