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经济便捷的交通工具,电动自行车是许多家庭近距离出行的选择,保有量不断上升。数据显示,我国电动自行车年销量超过3000万辆,电动两轮、三轮自行车保有量已超过3亿辆。但在方便之余,因电动自行车违规上楼、“飞线”充电而引发的火灾事故时有发生,引发社会关注。
加强电动自行车的火灾隐患整治,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既需要从源头的生产、销售等环节,严查不按标准或降低标准生产、私自拆改装的违规行为,把好产品质量关,也需要从末端重视小区管理这道关键“防火墙”。从今年以来全国发生的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来看,居民住宅小区是高发场所之一。有的居民回到小区后,习惯带着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或“飞线”充电,有的甚至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小区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等公共区域,给小区带来安全隐患。
管好电动自行车,小区当有大作为。《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于今年8月1日正式施行后,电动自行车违规上楼现象有所改观,但在一些小区,进楼入户问题或多或少依然存在。消除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不仅要靠“人防”,而且要靠“技防”。过去,不少小区在加强电动自行车的停放和充电管理方面,主要通过业主反映或是小区物业张贴宣传画报、进行防火巡查并劝阻制止。如今,一些小区给电梯安装智能识别系统,一旦居民推着电动自行车进入,便会触发语音警报,有的还带有“梯控”功能,监测到电梯内有电动自行车后,会自动停运。实践证明,创新升级治理方式,才能更好堵住相关漏洞。
还要看到,违规上楼、人车同屋、“飞线”充电等问题的存在,固然有个人安全意识不强、抱有侥幸心理的因素,也有“楼下充电设施少”等客观因素。充电需求摆在面前,但一些小区尤其是老旧小区电动自行车数量多、集中停放场所和充电设施没有或者不足,有的居民只好选择冒风险上楼入户充电。一边是群众有需求,一边是安全有隐患,怎么办?关键在于创新思路。
只有疏堵结合,才能提高治理成效。管好电动自行车、消除安全隐患,不仅要堵住上楼的漏洞,也要提供楼下的相应配套服务。当前,不少小区都在探索建设集中停放场所和充电设施。比如在上海,今年要为500个住宅小区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为老旧小区内既有的1000个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场所加装消防设施。住宅小区新增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将有效缓解居民充电难的问题。
解决了电动自行车楼下停放和充电设施不足的问题,还要加强后续管理。充电棚建成后,有的电动车不充电也占着位置,谁来管理?集中停放不等于没有安全隐患,如何做好防火、防盗?前期建设和后期维护资金从哪儿来?这些问题,有赖于有关部门、小区物业、业主等多方共同探索、逐一破解,形成共赢方案。实际上,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不少好思路、好办法。比如,有的地方采取财政支持加居民自筹的模式,有效解决了资金来源问题;一些小区配备了具备自动断电、故障报警等功能的智能充电设施,让安全充电有了保障……因地制宜,创新方式,做好配套设施建设,方能真正治理好电动自行车。
安全无小事,须臾不可松懈。相信通过多方努力、精细治理、疏堵结合,做到宣传入户、管理严格、配套完善,就能更好消除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