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0日,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银发剧潮守正绘梦”调研团前往江苏省邳州市农耕文化博物馆与邳州蓝印花布艺术展馆进行调研,针对非遗传承主题短剧的拍摄计划开展前期制片工作。团队成员与蓝印花布传承人王如坤先生进行交谈,就非遗作品、文创以及未来发展趋向等多方面展开深入交流,为本次拍摄准备提供了宝贵经验。
内容创新,形式却不可置换
自2025年开始,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助力非遗传承人守正创新,牢筑中华文化根基”已成为今年的热门话题。
图 1 蓝印花布艺术展馆
王如坤先生花费多年的心血与努力,自费修建并经营着一座承载蓝印花布文化的场馆——邳州蓝印花布艺术展馆。在观看展品之时,团队成员针对蓝印花布提出疑问:在印染内容上是否需要创新,以契合当今年轻人的审美变化?王如坤先生对此回应:“在内容创新方面,作为传承人,我们始终积极探索,也非常乐意开展创新尝试。但是,无论如何创新,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流程是我们坚守的底线。”
图 2 蓝印花布刻板
他就蓝印花布工艺守正创新作出进一步阐释,“如今部分仿蓝印花布产品是通过电子设备完成制图刻板,采用工业化流水线进行生产,这虽然能带来可观的利润,但是会导致蓝印花布的非遗技艺精髓逐渐流失。”传统蓝印花布制作中,精心雕琢的自制刻板、五到七遍的反复印染、代代传承的自制染料才是非遗传承的灵魂所在。一旦失去这些关键元素,非遗便失去了其存在的记忆根源。王如坤先生的蓝印花布艺术展馆不仅是展示蓝印花布的场所,更是传承和弘扬这一非遗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创新与坚守之间,他仍在探索蓝印花布的未来发展,努力实现非遗记忆真正的守正创新。
非遗产品分类:作品、衍生品与文创,你能分清吗?
馆内珍藏着大量明清以来的蓝印花布刻板与蓝印花布经典作品,这些文物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展现着蓝印花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魅力;此外,还陈列着大量极具现代气息的非遗衍生品,如造型精巧的蓝印花布香包、活泼可爱的蓝印花布玩偶等,它们将传统蓝印花布元素与现代生活巧妙融合。
图 3 蓝印花布作品
然而,面对馆内琳琅满目的展品,王如坤先生却忧心忡忡。他痛心疾首地指出:“当下,人们对蓝印花布的认知,对非遗衍生品与非遗文创产品概念模糊不清!” 他强调,非遗作品、非遗衍生品与文创产品具有显著区别。
非遗作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典型表现形式,每一件作品均蕴含着创作者多年的心血与持续的努力,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传统技艺与创作者情感的融合。而非遗衍生品是基于非遗作品开发的一系列商品。这些衍生品的主要功能在于激发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的兴趣,通过更贴近日常生活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非遗文创产品则是作为一种“经由创意转化, 具备市场价值的产品”,其不论如何转化,非遗技艺的核心是不允许改变的。
然而,在当前,非遗文创产品为了追求高附加值,结合现代审美与时代需求,其在一定程度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本身造成了误解,使得文创失去了其原有的韵味,只得其型,徒有其表。
图 4团队成员学习相关知识
以蓝印花布为例,经过传统染制工艺制作而成的棉布,是当之无愧的非遗作品;利用这种棉布创作的艺术玩偶等产品则属于衍生品范畴;而部分印有蓝印花布纹样的化纤混纺织物打着非遗文创的旗号混淆视听。消费者只看商品美观,无法对正统工艺进行明确鉴别。消费者对“非遗文创产品”趋之若鹜,而真正的蓝印花布技艺本身却受制于复杂的工序与高昂的成本,使其衍生品备受冷落。这一珍贵的非遗技艺如今只能依靠家族传承的方式艰难维系,在时代浪潮中艰难前行。
实践助力,以短剧形式赋能非遗发展
为推动蓝印花布这一传统技艺的创新发展,“银发剧潮守正绘梦”调研团正全身心投入到对蓝印花布技艺的深入学习与研究中,通过亲身实践,深刻领悟传统技艺的精髓。团队成员表示,只有熟练掌握这门技艺,才能真正传承其核心价值,避免流于表面的形式传承。
图 5团队成员与王如坤老师合影
在积极学习技艺的同时,团队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蓬勃发展的流媒体平台,计划以微短剧为载体,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他们将围绕 “非遗传承” 主题,精心创作系列故事,希望通过微短剧这一深受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人们对蓝印花布的兴趣,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这一珍贵的非遗文化。(李昊璞 赵国栋 李响 王颖)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