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作为全国清洁能源发展的标杆省份,截至2023年底,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突破5100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92.9%,其中太阳能与风能装机分别达2561万千瓦和1185万千瓦。然而,西宁市周边农村地区仍存在传统生物质燃料依赖度高、能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实践团队深入湟中区多巴镇尚什加村、大通县桥头镇红河限村等地区,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及科普活动,系统调研农村能源使用现状,推动绿色理念普及。
该实践团队由经济管理系李津歌担任负责人,成员聂万庆、张玉恒、张师毓、李嘉慧、潘吴圆共同参与。在实践筹备阶段,团队做了大量细致且充分的工作。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家庭能源使用类型、频率、成本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方面。为确保问卷质量,团队进行了小规模试调研,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完善,还贴心准备了少数民族语言版本问卷。同时,团队完成各类物资准备,开展系统专业培训,内容涉及问卷填写技巧、数据收集方法、当地文化习俗了解以及安全教育等,为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践过程中,团队通过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农村能源使用情况。与尚什加村和红河限村的村委会书记进行面对面访谈,详细了解两村村民的烹饪和取暖燃料使用情况,以及正在推进的煤改电、天然气普及和光伏路灯等节能项目进展。在红河限村,天然气普及项目的推广宣传工作还有待加强。
团队还以新千集市、多巴四村等多地为调研路线,综合运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在人员密集场所,与当地居民深入交流,全面了解家庭能源使用情况、节能意识与行为。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发放问卷,收集丰富的数据信息。为提升村民的节能意识,团队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有奖问答活动通过设置节能知识问题,激发居民参与热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节能知识,表现优秀的居民还能获得华电文创小礼品。线下动员活动中,团队成员在集市、村庄和社区的人员密集处设立讲解点,与居民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在节能方面的实际需求和困难,并运用专业知识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积极动员居民参与节能项目。在社区文化建设活动中,团队与社区活动中心、村委会密切合作,发放节能宣传资料,传播节能理念,营造浓厚的节能文化氛围。
此次实践活动亮点纷呈。深入基层调研,综合运用多种方式确保数据收集的全面性、准确性,精准把握农民的实际需求和面临的挑战。对传统能源使用情况和新型清洁能源应用及接受度进行多维度分析,同时关注政府对农村能源的改善措施,全面了解农村能源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将实际调研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团队成员在实践中不仅获取了第一手资料,还深入学习了能源政策、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积极开展社区互动与教育,组织小型讲座和讨论会普及清洁能源知识,提升了村民的环保意识,也锻炼了团队成员的沟通技巧。
实践成效十分显著。团队收集到大量农村地区能源使用的一手资料,涵盖家庭能源使用的各个方面,为后续深入分析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通过多维度分析,全面掌握农村能源结构及其变化趋势,为政策制定提供有力参考。团队成员在实践中学习了能源政策、环境保护等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自身专业素养。通过科普活动,增强了村民的环保意识,提高了他们对清洁能源的认知。团队与村民建立的长期联系机制,为当地能源转型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团队成员张师毓表示:“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农村能源转型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基层意识提升。我们将持续关注西宁乡村发展,为绿色发展贡献青年力量。”队员潘吴圆提到:“村民对清洁能源的渴望激励我们不断前行,未来希望更多人加入节能行动。”
华北电力大学始终秉持“服务国家战略,培养责任人才”的宗旨,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双碳”目标的理解,更彰显了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使命担当。未来,华北电力大学将继续引导学子投身绿色实践,为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注入青春动能。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系李津歌供稿)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