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武对孩子是一种心性的磨练、智慧的开发与身体的锻造。”北京武苑巨龙武术馆馆长、峨眉五大正功第四代正宗传人吴军认为,传统武术只有从“根”上探寻,才能留住传统文化的“本”,赋予传统文化教育的“魂”。
从事武术教育20多年的吴军认为,当代人普遍身心失衡、内心焦虑,这与金钱没有关系,和认知与选择有关系。许多人总是气不顺,传统武术讲究内外兼修,只要长期练习,便可气血通畅。五大正功第一路便是“顺气功”。“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推广五大正功,这是责任与使命!”吴军说道。
正是出于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2024年暑假,吴军携弟子、学生及家长20余人,风风火火从北京直奔家乡——重庆梁平,开展了一次有特殊意义的“寻根研学”之旅。
(寻根研学传承武术文化)
一、五大正功内外兼修
盛夏的梁平,沿途绿意盎然,叶碧花香。车辆驶入虎城镇,漫山遍野的柚子树,宛如一幅生动的“乡村振兴”画作,好看极了!每一片叶子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生命的光泽。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一个个青涩的柚子,如同孩子们稚嫩的脸庞,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研学车辆拐了几次弯,终于到达了吴家祖宅。当地领导热情接待的吴军与研学团一行。但见吴家祖宅山上一片葱翠的竹子,挺拔而立,见证着这座有故事的老房子,而这座老房子的主人,便是故事的主人翁——五大正功第三代传人吴启满先生。
据当地负责人介绍,此宅为吴启满先生曾经居住并练功之处。吴先生待人谦和,朴实厚道,武艺精湛,深谙五大正功之精髓。年轻时,他曾是一名铁路工人,常常在深夜独自练功。退休后,回到家乡虎城镇水口村,传授五大正功,培养了百余位弟子,深受大家的敬重与爱戴。
“吴军老师承袭了吴启满先生五大正功的真传,对虎城镇武术文化的挖掘与推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梁平区虎城镇水口村书记王显芳介绍道。
(吴军与当地领导热情交流)
传统武艺具有修身、强身、防身、医身与娱身的综合运动价值功能,这也是武术有别于其它体育项目的特殊之处。听当地人讲,年幼的吴军体弱多病,与小伙伴们玩耍时总比他人“慢半拍”。然而,自从跟随吴启满先生练习五大正功之后,身体逐渐强健起来,并且在长大成人后,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也都能自我调节。
20世纪前半期,武术主要作为承载“尚武精神”的体育形式存在,其核心使命是激发中华民族的斗志,实现强国强种的目标。20世纪后半期,武术被重新定位为体育运动,旨在增强人民体质,服务于全民健身事业。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文化热和国学热的兴起,中华武术在内提出了“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口号,在外则致力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新时代背景下,武术的发展更多地从文化和教育的角度推进。然而,武术的本质属性——技击性依然保留,不仅有助于提振人民的精神面貌,尤其在提升青少年体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传统武艺的攻防价值也得以延续。
(早年吴启满先生演练五大正功)
“任何拳种如果你学不到核心技术——技击,就没有生命力。”吴军表示,五大正功源于峨眉派功法,其技击价值尤为突出:一是不怕打,可以清楚的表现出浑身上下像石头坚硬;二是浑身上下无处不弹簧,像轮胎一样你打我我打你;三是身上像棉花一样不受力,这是此拳的三大特点。
此外,五大正功的养生功能适宜于不同年龄段的人们,这在吴军身边发生的例子不胜枚举。其中有多年四处寻医不能治好的鼻炎患者,通过五大正功的练习得到了康复,也有多年的肠胃病、夜晚盗汗、哮喘等病变通过练习五大正功都得到良好的改善和康复。吴军透露,五大正功的训练体系非常吻合中医的理论思想,对气血的调养,肠胃的蠕动,心肺功能的增强都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二、寻根问祖薪火相传
人,生来便带着一份对根源的探寻,不可不知其祖,不可不晓其名。那些本应最为熟知的珍贵记忆,却常常在岁月流转中被悄然遗忘。家有家谱,记载着家族的脉络;武术有传承谱,镌刻着技艺的灵魂。寻根,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并热爱我们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技艺。“我们的民族精神是怎么立起来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不忘本’。”吴军感言道。
据了解,曾经年少的吴军,在孩提时代便随三叔——吴启满先生习练五大正功,寒来暑往,晓夜习之。“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半夜12点要起练功,练到夜里两点再回去睡觉,早上6点又要起来练功到8点。待学完前三路后,叔叔告诉我不能再往下教了,再教就必须有所仪式才能把后面的四路五路传授完,最后我和吴良云在三叔家的堂屋里焚香烧纸,发誓学完以后一定要孝敬老人家,永不忘的师恩,三叔才把后面的四路五路教会于我们。”
(吴军与师父吴启满先生在家中)
“不得其门而入,便不得其门而出。”吴启满先生是吴军踏入武学道路上的领路人。“我是跟着‘明白’师父练‘明白’拳做‘明白’人啊!”吴军感慨道,此次研学,一是让孩子们“寻根”,知道所练得功夫是怎么来的;二是让孩子们亲身感受梁平的风土人情;三是去拜访我的师父、孩子们的师爷,让老人家给徒孙们点拨一二,也证明我们五大正功后继有人。
三、少长咸集虎城演武
离开吴启满先生的故居后,研学团在当地领导的带领下,步行百米之遥,来到了另一座宅院——吴军的家。刚到门口,一位质朴的中年男子以他那浑厚的嗓音热情地招呼大家:“请进,请进……”他的热情如同山间的暖阳,温暖又令人舒畅。经介绍方知,他是吴军的哥哥。
吴军的家是一座二层小楼,简洁而干净。庭院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农具:背篓、竹床、撮箕等,一应俱全。梁平地区竹资源丰富,当地人民向来有利用竹子制作生活用具的传统,吴军家便是这一风俗的典型代表。
吴军一家与来访者围坐在一起,亲切交流。或许是因习武之人特有的豪爽,聊至兴浓时,吴军带领几位弟子在小院内依次登台展示武艺。最后,吴军与其兄长压轴登场,共演五大正功。只见兄弟二人马步沉稳,双手变掌,缓缓抱于胸前,掌心相接于檀中穴,随后两掌外翻前推,顺左右画圆至命门穴,中指相接,最终握拳沉于丹田。整套动作行云流水,拳势浑厚,结合腹式逆呼吸,完美展现了气与力的融合。
(虎城演武)
吴军说道:“练武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更在于内外兼修。无论内在修养还是外在防身,关键在于自身修炼得当,才能传授正确。因此,在教授孩子们拳法时,我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演练并重,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次研学之旅,我希望与孩子们在不同的场景下,走到哪里就练到哪里。因为传统武术是‘鲜活’的生命,它有助于身心健康。无论是男女老少,都应成为我们传播的对象。只有让更多人关注和练习,武术的生命力才能得以延续,长盛不衰!”
四、书剑同源文武不岐
自古书剑同源。吴军先生教导弟子“文武不岐”。生活中的他除习武教学外,每天还有自己的“必修课”——书法。包括此次研学团的弟子——安浩博,每天研学回到酒店后,在父母的指导下临帖练字,笔法流畅有法度,文武同进两不误,连酒店的保洁阿姨都夸赞:“这可比很多抱着手机玩游戏的崽崽强多喽!”
(书剑同源崇文尚武)
吴军认为,练拳犹如习字,首重专注,“定静”之修为至关重要。“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此理与《大学》之道相契合。文武之道并无二致,皆以诚意正心为本。行拳即练气,不仅需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更需涵养浩然正气。因此,文武之道相辅相成,一气同德,造化存乎一心。
五、尊师重道薪火相传
“师父身体欠安,此时正在重庆休养。”在电话里得知此事的吴军马上调整行程,携众弟子马不停蹄从梁平坐高铁直抵重庆。老人家看到一群可爱的徒孙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三代武术人围坐一堂,话题如泉水般源源不断。徒孙们纷纷在师爷面前献上一场精彩的“汇报演出”,吴启满先生看后逐一细致点评,亲切地叮嘱孩子们“一日练、一日功”。此时的他双眸中闪烁出武术人特有的锐利光芒,那眼神仿佛能穿透时光,将武术精神传递给每一个年轻的面孔。
(三代武术人)
“看到孩子们我就高兴,有传承才能更好地发展。”聊到传承,吴启满先生回忆道:“五大正功是从我师父刘兆连那传下来的。刘兆连的师父张大名是我们祖师爷,到我这儿已经是第三代了。这功夫不仅有技击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延年益寿。一般来说,练个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小时候开始练最好,至少要练三年,等功夫成形后,身体素质各方面都会明显增强。我今年八十多岁了,走路什么的和平常人差不多,没病没灾的。这功夫真的能把体质练上去,要是从小练就更好了。希望我们的孩子都练一练,身体好了,干什么都行。”
呼吸是维护身体健康的“隐形守护者”。吴启满特别强调练习五大正功的呼吸法。他结合几十年的亲身体悟分享道,在练习五大正功时,呼吸应通过鼻腔进行,尽量延长吸气和呼气的时间。吸气时,气息应尽可能深入小腹,思想也应集中于引导气息至小腹;呼气时,应缓慢且彻底地将气息从腹部排出。这种呼吸方式可以贯穿全身,初学者通常会感受到气息集中在小腹。
“我们曾指导过一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练习这种方法,发现他们的肺活量有所下降后,呼吸的长度和进度也受到影响。气功的核心在于用气息疏通身体,引导气息至全身各个部位,并结合拍打练习。无论男女,都应从小开始练习,坚持全身拍打训练,以便在任何场合都能展现技艺。然而,能够长期坚持的人并不多,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很多人练了一段时间后便放弃了。若要真正掌握这门技艺,每天至少需坚持练习三年。”吴启满讲道。
从吴启满先生家出来,吴军与弟子们向师父、师爷深深地敬了一个抱拳礼,和孩子们依依不舍的挥手道别。“这是一个开始,以后孩子们每年都会来寻根问祖,都会为师爷汇报演出,而且我们的团体会不断扩大,这就是传承。”吴军如是说。
(走进爱国教育基地厚植爱国情怀)
梁平行,可谓是“行走的课堂”。吴军携弟子先后在“渝川滇黔禅宗祖庭”的之称的双桂堂,风光旖旎的“百里竹海”寻师访友,让每一位弟子在“行”中有所思、所获。期间,还专程去了梁平虎城镇猫儿寨。这里位于虎城镇集中村,是一座天然石寨,四周悬崖峭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唯有东、西、北三道寨门可通寨上,远看外形像一只猫,故名猫儿寨。独特的山寨造型和当地革命火种传播历史,使其成为集红色旅游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旅游景点,也是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导游的带领下,孩子们认真聆听红色故事,厚植爱国情怀。
吴军认为,让孩子走出家门,踏入名胜古迹,其目的是把平时在书上看到“平面化”的景物,通过身临其境“立体化”。“立体化”必须要亲身感受,参与其中,而不是纸上谈兵,置身事外。
“其实文化学习最好的方式是身体体验,而武术本身就是一个以身体运动为载体的‘大文化’。因为传统文化,就是主流文化。”吴军说道。(文/韩峰)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2025年2月8日,法律科技领域迎来重大突破—AlphaGPT成为了首个实现DeepSeek+法律专业的法律垂域 AI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