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中华
在已有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本书尝试进一步揭示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的一般逻辑,即究竟什么因素影响了我国乡村产业的振兴?这些因素是如何形成、发展的?乡村产业振兴的基本发展阶段或一般路径又是怎么样的?以期为我国乡村产业振兴或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借鉴。
本书共10 章,其中第1 章是导论、第10 章是结论和启示,第2-9 章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依次从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因素、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科技资本、公共服务资本、信息化基础、商贸物流基础、产业融合展开对乡村产业振兴基本逻辑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摘要如下。
第2章研究了中国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以资本、需求为基本概念,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发现,影响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因素有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科技资本、公共服务资本、信息化基础、商贸物流基础、教育基础等。由此,构建了现阶段中国乡村产业振兴的“2442”理论模型,即在个体需求和市场需求两种需求的推动下,乡村企业或产业体系优化配置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科技资本、公共资本四种资本,在需求的推— 拉机制、相关主体的模仿— 创新机制、多维度的自主与协同机制、多级联动机制四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核心竞争能力的集成和自主创新、协同创新的涌现,实现乡村协调跨越发展、产业融合演进两大目标。
第3 章尝试解决乡村产业振兴的人力资本匮乏、配置效率不高两大难题。通过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发现现阶段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程度、性格,教育培训时间、师资、预期收益、成本,岗位工资、工作指导,以及社会氛围九个变量影响了所调研农村的人力资本积累;而农村劳动者的性别、年龄,企业的组织管理水平、劳动者对企业未来发展预期,政府激励、行业发展六个变量没有通过检验。研究发现,所调研地区农村企业人力资本的配置效率主要受企业的固定资本、金融服务、组织制度、岗位锻炼、政府服务、岗位工资、发展预期、市场信息化等因素的影响。
第4 章采用案例分析法研究了农村资金供求有效对接,通过计量模型分析了乡村企业物质资本优化配置的影响因素。提出兰陵县资金供求有效对接存在四条机制:(1)县政府建立以“多元合作、风险补偿”为核心的农村融资担保体系,奠定了农村资金有效对接的担保基础。(2)兰陵县金融机构立足农村融资需求,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奠定了农村资金有效对接的产品与服务基础。(3)兰陵县构建县域招商引资的完整闭环体系,深化农村资金供给需求高效对接的物质基础。(4)兰陵县通过政府自身建设、县域人才集聚、农村资金对接平台构建,塑造了农村资金有效对接的良好生态系统。研究发现,所调研地区农村企业物质资本优化配置深受专业人才、售后服务、企业家、产品性能、激励制度、技术水平、市场竞争、预期收益、固定资本、组织管理因素的影响。
第5 章运用案例分析方法,研究了农村返乡创新创业人才的实现机制、镇域科技创新的演进机理。研究发现,农村带头人创新创业存在三条机制:(1)不同禀赋的农村创新创业者在性格和情怀的指引下,选择与创业环境、自身资源禀赋尽可能匹配的项目,在技术延伸、边干边学、资本主导、模仿移植、链式拓展等机制的作用下,促进创新创业。(2)创新创业过程是创新创业者充分发挥政治、经济、社会组织,以及血缘、学缘、地缘、情缘等相关主体的积极影响,有效降低消极影响,争取实现最优绩效的过程。(3)创新创业绩效对创新创业过程、相关主体、相关机制,甚或创新创业主体的性格和情怀都有深刻甚至决定性的影响,二者构成一个反馈系统。揭示了镇域产业科技创新系统的演进逻辑,即在创新生态系统的大力支持下,自主式协同创新驱动了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产业集群又带动了特色小镇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后者又对前者发生反向作用,循环累积,直至资源约束瓶颈。
第6 章采用纵向多案例方法,分析县域公共服务资本优化配置的机制。发现县级政府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有四条机制。(1)县级政府通过政策创新激励经济行为主体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集聚经济道路,形成特色优势与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转型升级。(2)县级政府通过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互联网+ 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特色产业,走标准化、国际化、智能化之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3)县级政府立足本地服务业优势与需求,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加快主体升级,发展集聚经济,深化产业融合,走品牌化之路,促进县域现代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4)县级政府服务于乡村产业振兴得益于政府的自身建设、招商引资、城市建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县级政府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树状”模型。
第7 章以鲁南苏北农村信息化建设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乡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揭示电商平台企业演进的逻辑,提出信息化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鲁南苏北农村信息化建设受到企业因子、消费满意度因子、区位因子、政府服务因子、教育因子、信息感知因子、技能培训因子、收入因子、基站因子、信息管理因子、信息企业因子的影响,可将376 个乡村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分为五种类型。其优化路径是:奠定乡村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多元协同构建信息化建设支撑体系;深化公共与社会服务与信息化的融合;第一类乡村和有条件的其他类乡村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前三类乡村促进产业与信息化的有机融合。对电商平台企业的研究发现,电商平台企业的发展有竞争、合作和持续累积三种机制,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为基础的点化、链化和群化三种动力推动了平台企业的竞合演进过程。
第8 章分析商贸物流驱动乡村产业发展方式、批发市场发展机制、物流企业代收货款风险的协同治理三部分内容。提出商贸物流驱动产业发展有三种方式,即商贸物流促进乡村产业发展、驱动本地产业集聚发展、驱动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商贸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是:兴建市场,规范提升市场;夯实内涵,建设商贸城;转型升级,促进商城国际化。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是:形成物流集群发展的科学理念,提高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完善物流发展平台,积极营造物流之都。提出批发市场在我国农村生存发展具有必然性,并基于政府的公共服务、市场管理、物流网络与产业集群四个维度构建了批发市场螺旋演进理论模型。分析代收货款相关主体的共同利益、多方失灵、协同效应、文化与法治的自觉,使得代收货款风险的协同治理具有必然性,提出了政企协同、物流园区主导、银企共同主导、物流企业与行业协会主导的4 种协同物流企业代收货款风险协同治理模式。
第9 章针对乡村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双案例分析方法,探索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阶段、主要模式及其内在机制。按照县域农村产业融合的主导力量以及与其他相关主体的相互关系、产业融合的组织形式、产业融合的综合发展水平,可以将县域农村产业融合分为三个阶段,即点化阶段、链化阶段、群化阶段,相应地形成乡村产业融合点化模式、链化模式、群化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深受创新示范模仿机制、竞争合作协同机制、系统匹配机制、惯性和偶然性相统一四种机制的作用,但是每种机制的作用因发展阶段不同而不同。一般地,农村产业融合按照点化阶段、链化阶段、群化阶段的基本顺序进行跃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点- 链- 群”理论模型。
第10 章乡村产业振兴基本逻辑研究的结论与启示,讲述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本质是资本四种属性的强化、广化与深化,乡村振兴存在需求与环境的推-拉机制、学习- 模仿-创新机制、自主-合作-协同机制、多主体-多层级-多领域的联动机制等等方面的内容。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