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热爱诗歌,以一个诗人的赤子情怀,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他追求心中向往的诗和远方,始终与世俗保持着一点距离。他具有诗人独特的视角,在文学界崭露头角。他参加过 “艾青杯”“冰心杯”等全国诗歌大奖赛几十次并获奖,因囊中羞涩无钱去颁奖现场领奖,至今依然保留着几十张获奖通知书。他坚信笨鸟可以先飞,通过不懈的努力,先后出版了《千年无梦》《遇见》《无悔的情缘》等三本诗集,入选《中国当代校园作家名典》。他希望有一天,用一本书去温暖一座城,用一首诗去温暖你的生活……他就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抚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抚州盟员、抚州市政协委员黄多亮。
他从小就有诗歌梦
诗歌的存在属于文字密码,而诗歌的灵魂却高于思想之外。黄多亮酷爱文学,喜欢诗歌,是一个喜文爱武的知名媒体人……
“你把手伸进来/我握住了一曲温柔/天上白云缕缕/我的心情和天空一样晴朗/想到不用太久/我们又要重逢/汽笛声响/一个单薄的身影/在分别的晨曦中渐渐拉长/睫毛上的泪花/是心头丝丝离别的轻愁”……这是黄多亮初中时代写的一首诗,风格纯净质朴、语言简洁直白、自然流畅,表达了对亲情、友情、同学情的向往、失落和追求,字里行间充满了牵挂与思念的情感。令人想起了明代民歌《山歌》:“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横竖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思有谁知?”两首诗用同样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同样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黄多亮出生在江西省进贤县李渡镇一个农村家庭。学生时代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个同学写的诗,阅读后,瞬间产生共鸣,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他觉得做诗人和写诗都非常神奇,慢慢地就喜欢上了诗歌。从此,诗歌的种子就此种下,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当年他就读的李渡中学,学校周边有很多书店,他是书店的常客,经常到校园周边的书店去购买新出版的各种诗集,那段时间,他买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精选》《诗经》《泰戈尔诗选》等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学习着,努力吸吮诗歌的营养。也是在这段时间,古今中外的许多诗人都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
后来,朦胧诗之风刮起,从那之后,他知道了三毛、顾城、海子、席慕蓉、舒婷、汪国真、徐志摩和作家刘国芳、陈国兴等人,为此,他每天吃两顿,把父亲给他吃伙食的钱省下来买书。那时候,席慕蓉、三毛、汪国真他们的书特别火,在李渡镇上很难买到,为此他省吃俭用,专门跑到南昌市八一广场的新华书店去购买了席慕蓉的《七里香》《时光九篇》《有一首歌》《汪国真诗选》《刘国芳微型小说集》等等书籍,当他双手抱着这些新书时,他的内心激动得怦怦直跳,坐在南昌回李渡的班车上,他把头一直埋在书中,深深地闻着书香,那一次购书的经历让他一直难以忘怀。他觉得他们很厉害,想日后成为这样的人物该多牛。
那时候的李渡中学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不上课,也不用补课,同一个村的小孩子都会聚在一起玩,冬天打雪仗、夏天到河里游泳、捉迷藏、捉泥鳅、打扑克牌等等,而黄多亮总是很自觉地待在家里,看看文学书籍、看与诗歌有关的书,再静下心来,用心感受生活中的人和事,模仿着用写诗歌的形式写出来。
早些年的农村,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没有电灯,家家户户用的是柴油灯,他家里也不例外。每当吃完晚饭,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后,他就拿着一本文学书籍,坐在柴油灯下,埋头阅读,或执笔写诗,常常到深夜。不论严寒酷暑,不论春夏秋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年累月,一直坚持到现在。
因为当时只是爱好,也就说是兴趣,后来,他就慢慢地写了起来。
黄多亮认为,诗歌创作除了坚持,还要有诗的灵感,要有敏锐的眼光,平时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坚持用诗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思想、经历、感受等等。现代经济社会,写诗的人不能心情浮躁、急功近利,要持之以恒,踏踏实实,坚持写作,才能走向成功。黄多亮的成功,并非偶然,这是他一直在诗歌创作领域里坚持不懈、不断努力的结果。
他用诗砸开成功之门
很早以前,黄多亮所在的县城文联有一本内部刊物,里面刊发一些该县文学爱好者的作品,其中就有不少诗歌,他看到里面刊发的一些诗歌还没有他写得好,便认为他的诗歌也能发表。当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他按照杂志上的地址投寄了三首诗歌,然后一天一天地等待,期待作品被刊发出来。可是,就是等不到任何消息。随后,在一年之中,他把那三首诗分别投寄了三次,最终还是没有被采用。
生活也许就是这样,总喜欢和人开玩笑。第二年,他将那几首没有被县城内部文学刊物发表的诗歌投寄到当时一家省级报社——《妇女之声报》,不久后就收到了报纸样刊和稿费。对于一个初学写作者来说,这是一个莫大的鼓励。黄多亮觉得,天性的热爱和痴迷是激发他写作的动力和源泉,从此,诗歌创作一发不可收拾。
高兴之余,也让他在思考一个问题,他的诗歌在县城的内部刊物上竟不能发表,倒能在省级报纸发表,这真是有点奇怪,莫非是省报编辑老师眼睛熬多了夜,看到他的稿子时就迷迷糊糊给用了,还是?……
后来,黄多亮成了省城一家省级媒体的新闻记者,县城的那本刊物也换了多任主编,由于工作上的交集,且都成了朋友,以至于他们多次向他约稿时,他总是笑着说:“你那门槛太高,我的水平有限。”
一直以来,他都在繁忙的学习或工作之余,始终保持着旺盛的诗歌创作力,显真性情的诗,诗歌中蕴藏着深厚的感情,主题涉及爱情、亲情、友情、青春、梦想、生活的感悟。
写作是一条艰辛而漫长的路,在这条路上,写文者注定是孤独和落寞的,黄多亮从上初中时至现在,一直笔耕不辍。一直都努力地写,耕耘在字里行间。他在花草枝叶间捕捉灵感,在魂牵梦萦中凝聚,他将所思所感付之于笔下,形成河流,淌过千山万水,淌过层层山峦,淌过心间最柔软的地方。
此后,他先后在沙市人民广播电台、楚天经济广播电台、湖北人民广播电台、九江人民广播电台、南昌人民广播电台、江西民生广播电台、江西经济广播电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江西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金田》杂志、《文友》杂志、《文苑》杂志、中国校园诗报、中国青少年文学报、致富快报、江南都市报、信息日报、江西商报、经济晚报、江西工人报、妇女之声报等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发表诗歌作品。
后来,很多人称他为诗人,他总说感到惭愧,他说自己一瓶子没有,半瓶子叮当。其实他只是在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已,用现在最时髦的一句话说,就是心中充满梦想,只不过一直在努力前行。这么多年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从没有放弃过写作,也就是说,写作已成为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文学的感悟,他是存于血骨之中。一直以来,他用诗歌、散文、小说的形式记录着自己的成长,镌刻着对青春的感怀、抒发着对生命的感悟、倾诉着对生活的感激以及时间流逝的感伤。在时间的河流里,为了那些不能忘却的纪念,他用文学的方式记录着自己的人生”。著名作家刘国芳说道。
诗歌要有诗人的风骨
在世人眼里,诗人高傲、自由、浪漫、忧郁、多愁善感、目空一切又不切实际……很多人认为诗人不是疯子就是精神有问题。而黄多亮对这句话并不苟同,他认为文人有独特的风骨,诗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和常人不一样,他们在自己的精神天空自由翱翔,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恬静闲适的生活方式和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实际上,是诗人的思想一直处在深思的状态。
诗是对心与魂的写照与外化,所以诗人只有有忧郁情节才能写出震撼读者心灵的诗、才能让读者进入他的或唯美、或伤痛、或销魂、或愤怒的灵魂世界,并让你久久不能忘怀。
黄多亮说,一个好的诗人,至少要学会分清现实生活和诗歌创作中虚拟的生活场景,否则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很难生存,会在现实生活中麻烦不断,处处碰壁,从而影响自己的写作和生活。
以前他也沉醉在诗中虚拟的生活中,简直不食人间烟火,不懂人情世故,被人称为“半疯半傻半疯癫,半人半鬼半神仙”。因为诗人的内心深处是孤独的,大多数诗人自认为自己才高八斗,自恃清高,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总有一天会英雄有用武之地。所以诗人的落寞和愤懑无法排解,只有通过诗把那种遗世独立,藐视流俗的心境表现出来。
与黄多亮聊天,总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种诗人独有的气质。
潇洒、豪放、豁达、真性情。但在他的好友刘行宾眼里,却给我们又展现了诗人的另一面:他会在雪天邀好友把酒言诗,常常是两瓶啤酒就把自己醉倒了,但他喝酒的气势很大,不了解他的人会被他的气势吓倒。他会半夜三更打电话约好友宵夜,会用那五音不全的嗓音唱着他自己写的歌曲自我陶醉。有时会耍上一套两节棍或三节棍,耍得虎虎生威,让人仿佛看到当年香港电视剧《陈真》的身影,其实,他的外貌还真有几分相似。每次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他都会勇敢地站出来说话,保护弱小的人……此时,你会觉得这是一个被生活洗涤过的诗人。
诗歌的本质是反映人类的灵魂,写真实的灵魂,这需要耐得住寂寞,更需要思想的沉淀。诗歌是艺术,艺术的创作离不开其规律。没有人生的体验是很难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任何脱离生活、远离生活的作品建在远离土壤的空中楼阁,其最终只是昙花一现,成为过眼烟云。
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文学网站层出不穷,也给诗歌爱好者提供了更多刊发作品的平台。现在喜欢看诗的人很多,喜欢写诗的人也很多,而能把诗写好的人却很少。黄多亮说:“如果你能写出一首好诗,那么你就应当自信,就应当有鲁迅先生一样的文人风骨,就应当保持你诗的纯粹,就应该有文人的风骨,就应该清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增加,黄多亮的诗和早期作品相比,有了一定的变化。
知名作家、知名调查记者刘行宾说:“现在读他的诗,朦胧、抒情又充满哲理,诗句轻盈、婉转、细腻又至纯至美,仿佛是从指尖流淌出的文字,每一首诗都充满着真挚的情感。在细致入微的表达中,让你静静触摸一位诗人内心深处深藏的伤痛、欣喜和感动”。
黄多亮说:“在忙碌中远离浮躁与喧嚣,追逐自己的写作梦想,安静坚守创作,是一件幸福的事。万丈红尘中,唯有珍藏所走过的路,便是对青春最大的回馈”。
他说,他要用诗歌去温暖你,去温暖生活……
(民盟抚州市委会 蔡乔乔)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