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汉中-古蜀道,东大学子怎样助力蜀道申遗?
一. 前言
蜀道,作为中国历史特指的历史名词来说,主要是指历史时期全国各地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以及古代蜀地范围内的交通道路。本次东南大学“SEU蜀汉行实践队”的主要对是七大蜀道之二:金牛道——褒斜道段进行实地调研和现场采访。
金牛——褒斜道段上,有树龄达到千年、养护历史悠久的行道树,有自北魏而兴起、唐宋达到极盛的蜀道特色文物石窟造像,更有凝聚古今中华文人奇思妙想精华的摩崖石刻……蜀道这条古老栈道上串联的无数文化瑰宝、自然宝库,都在证明一件事:蜀道既是文化遗产线路,也是自然生态线路。而其申请入选世界双遗产名录,是当之无愧且实至名归的。
基于蜀道的自然禀赋、人文底蕴及其分布情况方面的考量,该实践队决定采取生态文明保护以及传统文化继承两个主题并重,来与蜀道近年展开的申报联合国《世界双遗产名录》工作相呼应。因此,“SEU蜀汉行实践队”将本次的实践主题定为蜀道上最具代表性的三类遗产:古树、石窟与栈道,并根据主题确定广元市、汉中市为实践地点。
经过对三方面主题的讨论研究和两个城市的实地探访,该实践队开展合作讨论形成调研报告,并将结果与发展报告输出到地方学校、文旅部门,以达到鼓励公众保护生态环境、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 实践内容
第一部分,剑阁蜀道与千年古柏。作为剑门蜀道的精华,最早通过旅游进行蜀道文化遗产开发的剑门关景区对于蜀道的独特文化优势和旅游开发模式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鉴于相关积极的区位优势与政策引导,在2024年6月25日到26日,东南大学“SEU蜀汉行实践队”分别前往剑门关景区与翠云廊——拦马墙保护区境内开展实地调研与社会采访。
通过实地观摩学习剑门关景区对其境内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该实践队对于现有蜀道(广元段)的维护利用现状基本满意。通过对当地居民与景区游客的采访得知,当地旅游业为活跃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市场秩序得到有效监督与管控,保证了在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可持续开发。
但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对蜀道的保护与开发也产生了如下疑问:现有以原生状态保存的古蜀道有哪些?剑门关独特的丹霞地貌如何形成,该地形地貌是否加大了对蜀道文物(木栈道)的保护难度?针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剑门关有哪些预警措施?蜀道文物的修复工作遇到过哪些具体的挑战?蜀道独特的“斫枝祈福”“义父树”的习俗的表现形式?千年古柏的日常养护作业是如何进行的?景区如何平衡景区收入与文物保护成本?等等。
以上问题,该实践队联系到剑门关景区服务中心,并有幸邀请到工作人员石杰老师接受采访。石老师就我们的问题一一给予了耐心的解答。事后,该实践队为剑门关景区提供了感谢信留证。
第二部分,石窟造像。石窟造像,是一种蜀道沿线历经两千多年历史而产生的独特文化遗产。它先为官府所修,后由民间有识乡绅、宗教信徒凿石修龛。经历岁月的洗礼与沉淀,坐落在嘉陵江畔的石窟造像越发动人心魄,其对古蜀道遗产线路的文化价值越发重要。因此,东南大学“SEU蜀汉行实践队”分别来到了千佛崖、皇泽寺两处,来研究石窟造像在古蜀道线性文化遗产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探寻石窟造像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对蜀道申遗的重要影响。
在千佛崖,该实践队参观了最接近原生状态的古蜀道(千佛崖段),通过与现在川陕公路的联系了解金牛道的历史沿革;近距离接触了位于悬崖峭壁上的摩崖石窟及其题记,站在文物研究的角度联系开凿石窟的历史背景分析石窟造像反射的古代社会群像;登临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所设计的摩崖造像保护建筑柏堂阁,深入学习了解决文物风化侵蚀问题、兼顾文物展示的先进经验。
在皇泽寺,实践队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我国初唐时期佛教造像的代表作——大佛窟,学习了蜀道古代石窟造像的开凿过程与政治意义;通过采访皇泽寺内从事书法艺术的工作者,了解蜀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
通过对两地的实践探寻,该实践队广泛地吸收了石窟造像的专业知识,近距离观摩了石窟造像保护工作的具体举措,意外地收获了对蜀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但与此同时,该实践队提出了以下几点疑问:开凿伊始大小石窟间有无相互联系?皇泽寺中表现的杂剧起源?为什么石窟的头部最容易腐蚀?蜀道沿线门前石羊的寓意?除了千佛崖、皇泽寺外,其他地区摩崖造像的保护情况如何?关于这些问题,实践队一一请到了当地专业工作人员,接受团队采访进行讲解。采访过后,实践队员纷纷表示对于石窟造像为代表的蜀道线性文化遗产有了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第三部分,褒斜栈道。褒斜道向北通往古代中国富饶的中心长安,向南扼守入川的北大门,自古以来是历史典故频出,文化遗产丰富。基于上述原因,东南大学“SEU蜀汉行实践队”前往汉中市博物馆、拜将坛、勉县石门栈道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学习蜀道文物保护工作在古栈道修复留存方面的成就,通过拜访汉中市文旅局了解政府对于蜀道的保护与开发工作的整体规划,寻找更为有效的古栈道遗迹留存措施。
首先在汉中市博物馆,该实践队近距离观摩了数量众多且保存精美的摩崖石刻,通过博物馆内对于石刻研究与保护工作的介绍团队切实体会到作为汉代隶书瑰宝的褒斜道摩崖石刻重要的历史地位;其次在拜将坛,通过“天汉古韵——汉中历史文物展”活动,实践队全面了解到蜀道文物遗产的丰富典籍故事以及相关单位对于蜀道文献完善的梳理总结工作;最后在勉县石门栈道,实践队亲眼所见6种不同的栈道形制,进一步掌握悬崖栈道的具体开凿办法以及对应的保护举措……
对于汉中市所作的蜀道保护与开发工作,该实践队提出了下列几点疑问:汉中的蜀道保护工作经历了几个重大历史阶段?蜀道现存遗址的保护状态如何,保护工作遇到了哪些挑战?蜀道保护工作中社会各界力量有没有积极参与其中?未来汉中文旅局关于蜀道文化遗产保护作了哪些保护和开发工作方面的规划部署?
针对这些问题,该实践队有幸邀请到了汉中文旅局文物科李科长为团队安排了采访,一一就团队的疑惑作了解答。在采访结束后,实践团队得到了《2024年汉中境内蜀道文物保护进展及未来开发战略》等规划文件,这些文件最终用于与前期采访记录、问卷数据的对比,便于实践团队得到科学结论撰写调查报告。
三. 实践成果
本次社会实践,东南大学“SEU蜀汉行实践队”的实践成果如下:乡村志愿宣讲1次,相关单位表扬信1封,地方级省级媒体报道多篇,校级推送2篇,社团级学院推送若干,原创文物明信片,自制古柏图鉴等……
在本次社会实践过程中,该实践团队积极与四川当地媒体取得联系,并成功获得了四川焦点网、四川信息网等多家省级媒体的报道。
此外作为在能源与环境学院立项、依托东南大学地理协会和户外协会成员为骨干的精品社会实践项目,东南大学“SEU蜀汉行实践队”成功在《SEU实践》《东奔南走》《SEU户外》《SEU蜀汉行实践队》等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推送若干篇并获得了1000+阅读量和大量转发,同时在小红书平台《东奔南走》《东南大学户外协会》实时发布了旅行游记。
作为关注蜀道文物遗产保护和古柏保护的社会实践项目,该实践队观察到了实践对象现存的两个宣传痛点:第一,作为高大浓密的古柏树群,缺少可以清晰展现古柏全貌的宣传图样,现存大部分多为自下而上地仰角拍摄,照片传达信息不清楚;第二,景区内游客体验中缺乏对栈道形制多样性的体会,太过现代化的栈道修复使得蜀道丧失了作为古道应有的历史信息。
因此,对于这两个问题,该实践队团队成员自行设计了手绘版画,运用艺术手段解决实景拍摄无法避免的难题,同时有重点地突出蜀道文化的特性,映射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的主题思想。
在艺术图之外,我们还联系到相关厂家生产了相应的文创明信片、旅行折页、帆布袋等,瞄准广大自然与文物爱好者群体,打开蜀道主题文创产品市场,大力宣传蜀道文化旅游线路,达到新型手段促进蜀道遗产保护的目的。
四. 总结与展望
广元到汉中,金牛道到褒斜道,自南而北的交通线路铺就了一条具有千百年来秦蜀地区独特文化脉络的遗产线路。东南大学社会实践团队在两地,见识到了千百年的文物传承,历代维持的生态保护,也认识到了数字化和智能技术为文物保护和开发提供的新时代全新出路。但与此同时,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之际,蜀道的申遗与宣传工作仍有进步空间。实践团队将通过新媒体等数字手段为蜀道文旅文化发展事业添砖加瓦,通过不断的科普宣讲向公众讲好蜀道文物故事,响应新时代生态文明与文化传承建设的时代强音。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