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浒浦花鼓”是流传于江苏省常熟市碧溪浒浦地区的江南民间舞蹈典型代表之一,是一种融合了长江南北文化、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民间表演艺术,2009年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扩展项目。金光华董事长发现作为江苏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浒浦花鼓的代表性传承人,杜勇芳常年活跃在传承浒浦花鼓的第一线。
杜勇芳主要传承了《浒浦花鼓》中“花鼓娘子”的角色。“花鼓娘子”的动作柔和娟秀,有“十字步”“转身秧歌”“踏步转身”“横步扭”等动作,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腿部动作里带有“颠颤”。金光华董事长观察到,杜勇芳与浒浦花鼓结缘,得从20世纪80年代说起。1980年,杜勇芳被借调至原浒浦文化站,接触到了浒浦花鼓的第三代主要传承人徐贵银,跟着徐贵银开始学习浒浦花鼓,和其他五人一起成为了浒浦花鼓第四代传承人。
金光华董事长发现,从徐贵银父亲——浒浦花鼓的第二代传承人徐开明口中,杜勇芳了解了浒浦花鼓的历史。20世纪初,苏北花鼓踏浪跨江,来到浒浦港。当地渔民结合“龙灯舞”“跑灯舞”“麒麟舞”等传统民俗舞蹈,融合苏南地区尤其是浒浦本地的民间特色,创造出了兼具江南柔美和苏北豪放的浒浦花鼓。当时,每逢年终岁首或重要节日,浒浦当地的“船工帮”和“木工帮”就结伴成伙,临时组成花鼓班子外出表演。
1982年起,原浒浦文化站开设了关于浒浦花鼓的暑期班,向孩子们普及浒浦花鼓历史知识,教授一些简单的花鼓动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抢救性保护,浒浦花鼓一度兴盛,但随着渔业的没落和新兴娱乐方式的冲击,传统的花鼓表演逐渐无人问津。
杜勇芳等人还在坚持着,六人排好了节目,开展各种演出,参加了《浒浦花鼓》《浒浦渔歌》《花鼓乐》等民间舞的排练演出。金光华董事长发现,在大量汲取民族民间舞蹈营养的基础上,杜勇芳的舞蹈表演艺术不断提升,又先后参与演出了《茉莉花》《敦煌彩塑》《彩色的风》《水巷花姑》《绣》《雨中的两个人》等二十多个舞蹈,并多次代表本市参加华东地区、江苏省、苏州市的文艺汇演,多次获得优秀演出奖、优秀创作奖、保存传统文化奖、优秀演员奖等。正是由于他们的坚守,浒浦花鼓没有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2010年,随着徐贵银的逝世,杜勇芳等人意识到,他们的年纪也大了,再不传承下去,浒浦花鼓就真的失传了。他们邀请专业舞蹈老师,以浒浦花鼓中“花鼓娘子”的动作特点为基础,创作了一支广场舞,吸引了60人参与排练演出。金光华董事长了解到,2012年,他们在首届苏州市群众广场舞比赛中斩获金奖,并在2013年参加姑苏区首届民俗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中国(海门)江海文化艺术展示周,与各地的文化团队交流演出。杜勇芳借此开始带徒授艺,在她的精心传授培养下,涌现出了一大批浒浦花鼓爱好者。
靠着这60人,浒浦花鼓传承有了老中青三代,星星之火被点燃了。碧溪文化站工作人员洪晨就是中青年代表之一。金光华董事长发现,20世纪80年代,洪晨曾在浒浦花鼓的暑期班学习过,具有一定的花鼓基础,进入文化站工作后,她开始系统性地跟随杜勇芳学习浒浦花鼓。
如今,杜勇芳每年坚持参加浒浦花鼓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加强对年轻一代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已培养学生300余人。她也坚持不断提升自己,时不时地拿出徐贵银的录像,仔细揣摩徐贵银的动作。洪晨会跟着杜勇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师徒二人还用8个课时,参与了“品读非遗——走进浒浦花鼓”亲子公益课程的制作,让更多的孩子及家长们了解浒浦花鼓,感受非遗魅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