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爆竹的硝烟味儿还弥散与空气中,中核华兴霞浦核电项目部的20余名青年来到驻地附近的长沙村,开展“银青共话·向老一辈核工业人致敬”交流座谈会,聆听核电建设者优秀代表分享“飞驰人生”。
“核工业是我国‘走出去’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最近一篇名为《“巴工”阿根的“传奇历程”》的文章在国资委获奖,巴基斯坦工人阿根的故事在核工业人的朋友圈“爆火”,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巴友谊的典范越发闪亮。阿根故事的作者弥志海是中核华兴基层核电项目的一位老支书。
“我打小就随着父母‘南征北战’,从大西北到大西南,再到江苏仪征,参军复员又回到公司。”弥志海谈起他的童年经历,几乎就是中核华兴跟随国家战略筚路蓝缕的历程。
当被问到故事的灵感来源时,弥志海说:“在项目尾期,我也即将回国之际,想到和‘巴工’相处的点滴有感而发。”“中国核工业出海多年,我觉得该把大家的故事写出来。”从1993年起,从恰希玛到卡拉奇,中核华兴在巴基斯坦承担中国出口核电建设的近30年间,数以万计的巴方工人通过投身核电项目建设,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中巴友谊得到不断巩固深化。
退休后,这位总是头戴一顶鸭舌帽、胸前挂着相机的“摄影大师”利用曾在部队服役期间学习的军事文化工作技能,忠实地记录着核电建设的点点滴滴,把核工业的名片擦得更加靓丽。
“核工业比母亲还亲”
交流会上,“老核电”于保国给青年员工回顾项目建设。霞浦项目人多,管理难度大,环境艰苦,后勤保障要求也高,作为支部书记,在霞浦6年,他事事操心,几乎没睡过一个好觉,半夜接到电话是常事。
“我从来没用过调休,几乎每天都待在现场。”谈起对公司的执念,他不无感慨道,“母亲养了我20年,核工业养育了我将近40年,可以说核工业比母亲还亲。”闻听此话,长期坚守一线的老工长卞如官和祈年干不禁点头深以为然。
于保国的父亲参加过“两弹一星”建设,得到过一枚漂亮的勋章。于保国喜欢极了,好几次跟父亲要,父亲舍不得:“什么都可以,只有这个不行。”现在,57岁的于保国在建设霞浦核电中终于有了自己的“勋章”。
“为什么留下?”
“为什么选择留下?”这是无数人的疑问,对于坚守在此已经4年的一线青年朱龙而言,是理想、是奋斗、更是青春的记忆。2020年来到这儿时正逢“大干”,每天风吹日晒雨淋,他看着老前辈的背影,不敢有一丝松懈。
“到现在我还记得那场机组筏基浇筑,5天我们完成了相当于近三个其他核电机组筏基的混凝土浇注量,养护期横跨春节,棚里热得穿单衣都一身汗,出了棚捂着棉袄都打哆嗦。”核岛施工分部柏韶山说的是霞浦核电工程建设中的一场经典“战斗”,在这场“战斗”中创下核电站一次性浇筑混凝土体量的全球之最,“不过大家似乎记得最清楚的是那年年三十晚上守在筏基边上吃的那顿饺子。”
现今核电现场早已是车水马龙,许多人也在这儿结婚生子退休,这儿成了许多核工业人历程的“终点站”。曾几何时,一座被人们淡忘的无人海岛,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成为“中国四代核电新的发韧地”。
(文 魏燮和、李月清)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