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如水,浸润无声,连接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主持人: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全国工商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常务理事兼业态建设委员会常务副会长、鉴评委首席鉴评官、北大资源文物学院文物标本博物馆特约研究员盛昶砚先生,来和我们一起探讨盛世下的文化复兴之路。盛老师,您好!
盛老师:主持人好!
主持人:盛老师,您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您认为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呢?
盛老师: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五千年文脉绵延不绝,一百载奋斗生生不息。气势磅礴的复兴气象,积淀起前所未有的自信自强,化作中华儿女内心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照亮古老民族奋勇前进的伟大征程!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频繁,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精华,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其中的核心观念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互为一体,离开了中华民族就不会有中华文化,同样,离开了中华文化也就谈不到中华民族。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薪火相传,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也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深入认识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放到世界文明史中来看,中华民族创造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演化的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了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同时,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又包涵了超越时空、跨越国度的价值,对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类共同价值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我们身上担当着中华民族发展的责任,就必须保全它的生命营养,发扬它的精神信念。弘扬中华文化是持守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延续民族精神血脉的根本途径,只有牢牢站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立场,才能从根本上认识中华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主持人:盛老师,如何看待中华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的价值?
盛老师:中华文明的悠久传承,是中国道路的深厚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弘扬中华文化,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
因此,中国特色不是外在于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而是中华文化自身发展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化有着内在的承接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自觉地理解这种关系,自觉地以中华文化为其历史源头。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充沛的资源养分,充分吸收中华文化的营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成长发展,这是弘扬中华文化的直接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全方位的社会建设过程,对于中华文化有着多方面的需求。首要的一点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建设与巩固。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中,中华文化成为全中国13亿多人民凝聚力的根本来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全国人民提供了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有了这些共同的文化价值才形成了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实现了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才有了民族凝聚力量的基础。
中华文化一贯倡导爱国主义的精神和群体高于个人的价值观,倡导人民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目标为目标,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能团结一体,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第二是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价值观建设。中华文化强调以德治国,以德化人,在历史上形成了一套道德文化的完整体系。中国在历史上号称礼义之邦,高度成熟的道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致力稳定和谐的社会关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点。
传承发展这一道德文化体系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和主体。中华文化的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根系,不继承弘扬中华文化的美德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就没有基础,就不能形成当代中国的共同价值观。第三是吸取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中国历史悠久,记载历史的典籍非常丰富,其中不乏总结历史经验的史学著作。中华文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使得它重视现实世界及其历史的发展,重视从历史成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以形成正确的治国理念。中华民族历久发展至今,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断总结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作为治国理政的借鉴。今天我们面临的治国理政的实际情况要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复杂,但中华文化积累的丰富经验在许多基本方面对今天仍有重要的启示。特别是中华文化提出的许多思想理念,如以民为本、天下为公,都可以与现代概念相衔接,而且仍然富有引领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既与古代社会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思想文化传承的时候注意创新,以适合时代的变化和要求。社会秩序和伦理价值的建立不能割断历史,也离不开传统道德文化。在稳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所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以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几千年来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在心灵稳定、精神向上、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传统的价值有些可以直接应用,有些则必须加以改造,并因应时代问题和需要,重新加以整理、概括,使之成为新的时代的核心价值。
主持人:您认为在文化复兴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盛老师:政府在文化复兴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政府应该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传承好文化遗产,同时也要制定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文化政策,鼓励文化创新和发展。
在文化领域,资本够不着的地方,通常就应该由政府去发挥作用。有关文化,传统的表述是: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改革文化体制。而现在,这三句话都有了新的阐释。
第一,繁荣文化事业,现在表述为“建设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事业之间有联系,也不完全等同。按照常规理解,文化事业是政府投入、政府买单,而公共文化服务是分层级的。第一个层级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这部分必须要由政府来负责。第二个层级是提供保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使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可持续循环发展。第三个层级是对一部分有条件、有需求的人提供有偿的文化服务。比如说,精品演出,这也属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
对于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的解读,我们一直没有一个标准的版本。通常我们说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就是看报纸、看电视和看电影,但这肯定不够。那么,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到底包含什么?应该包含享受文明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从事文化创作的权利、知识产权得到保障的权利。如果从这几个角度来阐述,那么公共文化服务可以做的事情就比看报纸、看电视和看电影要多得多。公共文化服务,政府是要发挥作用的。
在国际通行的文化政策领域,政府做的事情和企业做的事情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通常说的一句话是,政府在文化领域所起的作用通常是资本够不着的地方。因为,资本是逐利的,哪里有利,资本就会往哪里流动。但是政府是为公民提供服务的。这种服务主要是环境建设、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社会文明风范的提倡和评估体系的建构等。
主持人:您认为在文化复兴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提高文化自信呢?
盛老师:提高文化自信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其次,我们要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作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最后,我们要加强文化交流和合作,让中华文化走出去,与世界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自觉宣传,推广中华文化
文化自信的提升首先需要我们自觉宣传、推广中华文化。通过各种渠道来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走出去。比如在校园中可以开设中华文化讲座、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爱上中华文化。在社区可以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将传统文化活态化、趣味化,让更多人通过实际体验来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此外,加大对一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力度,让更多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也能够让各族人民更好地认同和传承自身文化。
推进现代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
提升文化自信,还需要推进现代文化建设,对文化进行现代化发展。在现代文化建设中,需要注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在传承上,我们应该注重以古为本,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在创新上,鼓励创作优秀的现代文化产品,让优秀的现代文化产品对外输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
提升文化自信,还需要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加强文化自信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开放的心态,马相学习、借鉴,与世界上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与合作。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不断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优势,促进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互动融合,既有利于我们的文化特色的发挥和传承,又有利于世界各国在各自文化的发展上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打造“中国品牌”,提高文化自信
提升文化自信还需要打造“中国品牌”,通过打造“中国品牌”来树立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和品牌形象这需要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推动中国文化的输出,确保输出的文化产品有较高的质量水准,并能够紧抓市场需求的脉搏,实现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与影响力的提升。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文化产品的保护,防止文化产品被“山寨”、“抄袭”,保护和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综上所述,提升文化自信的途径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掘更好的方式。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在实践中深化自身的文化自信,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心态,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推进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创造,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主持人:您认为在文化复兴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平衡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呢?
盛老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该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现代文化的发展,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保护和传承好传统文化,防止传统文化的流失和失传。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复杂问题。在当代社会,新技术、新文化不断涌现,而传统文化则需要在新环境中寻找生存空间。但是,传统文化对于人类文明展开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平衡和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首先,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需要主动拓宽传统文化的应用范围。传统文化是具有历史积淀和美学精髓的文化载体,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多元的文艺形式足以满足现代化时代人们的审美和文化需求。因此,我们应该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朝着同步性、互补性和融合性的发展方向前进。例如,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体系、娱乐文化等领域中,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其次,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需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价值。传统文化是一种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为了将其与现代社会融合,我们应该打破传统文化仅仅是一种陈旧文化的刻板印象,将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现代含义和价值,拓展其传承和创新的空间。例如,我们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传统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中加入现代元素,让传统文化融合到现代的潮流之中,使其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最后,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传统文化的“失血”状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就会衰落。保护传统文化,恰恰是平衡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保护文化遗产,如加强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完善传统文化保护政策等措施。通过保护和传承,我们可以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总之,平衡和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过程。需要我们从创新、赋予新的价值和保护等方面出发,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在一起,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保持协调发展态势,让中华文化在当代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
主持人:您认为在文化复兴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呢?
盛老师: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文化企业的发展。企业应该加强文化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社会各方应该积极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文明立世,文化兴邦。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是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思想引领不断加强、文化滋养不断丰润、精神支撑不断强化的过程,只有站在这样的战略高度,才能更为深刻地认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更为深刻的时代意蕴。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决定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竞相发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文化建设培根铸魂的功能上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更多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转化到与亿万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当中,通过思想引领、精神驱动、资源供给、人才支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社会成员的精神支撑;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实践中看,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需要通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财富期待的同时,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着的精神文化期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任务上看,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要求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路径,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主持人:您认为在文化复兴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文化人才呢?
盛老师: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才是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培养文化人才是文化复兴的关键。我们应该加强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的文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文化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文化人才的激励和保障,让文化人才能够安心从事文化事业。
文艺人才树立正确“三观”,文艺作品才能深刻地传达正确“三观”。古人说“文如其人”,认为文艺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创作者德行和才能的外化,这是有一定道理的。青年文艺人才要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锤炼自身的道德修为,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要自觉抵制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文艺行风乃至社会风气添砖加瓦,为文艺事业健康发展注入正能量。
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专业固然是立身之本,但如果在专业领域画地为牢,发展必定受到局限。只有广泛地吸收各方面知识,才能在创作时更加游刃有余。以哲学为例。哲学在文艺创作中的分量,经典作家们已经论述得非常透彻。戏剧用形象说话,哲学用命题说话。戏剧是用诉诸感情的方法来表达思想,同时又是有思想地表达感情。通过提高哲学修养,能够使创作更具有独特的视角。不只是哲学,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还要对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乃至自然科学和前沿技术等领域广泛涉猎,才可能在精神境界上打开格局,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思得深想得透,从中获得巨大的精神能量,进而使艺术创作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主持人:非常感谢盛老师先生的精彩分享。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文化复兴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光明!
盛老师:谢谢主持人!
主持人:感谢各位观众朋友们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