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格县金沙江边上有一处古代建筑群被多家媒体和考古专家学者纷纷报道和给予很高评价。引起了来自北京,西安,杭州,香港,澳门等地多位专业人士到访考察並发表了多份专业的研究报告。专家们一致认为该古建筑群包括内部的多幅巨型壁画富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和文化, 专家们也揭开了它千年的神秘面纱。因此多幅巨型墙壁手绘唐卡和古代建筑风格的设计正式亮相。 记者经过多次寻访联系后得到该寺住持大堪布汪根智哈萨明净的允许和介绍后, 最终选择引用北京罗文华教授和姚瑞怡专家对汪堆寺作岀的专业研究文章作为引用报道。无论从历史文物保护角度还是从古代精湛技艺的传承流传,都非常值得我们守护和学习。
汪堆寺历史沿革
汪堆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汪布顶乡北部,金沙江东岸的一处高地上,地处西藏自治区江达县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 县交界处(图 1)。据汪堆寺最高法台和现任住持大堪布汪根智哈萨明净介绍, 汪堆寺最早为苯教寺院,后改为宁玛派,命名为“喇空达龙玛”。
元明两朝大部分时间都格在地方势力林葱家族的掌控之下。林葱家族自称为格萨尔王的直系后裔。元朝统一藏区后,招降了林葱土司,并以俄支(今德格县西北部)为中心,诏置“朵甘思田地里管军民都元帅府”。元代及元代以后,进入西藏的路线为由康区入藏,多由甘孜绒坝岔沿雅砻江而上,于浪多渡江,经德格协庆寺、三岔河,沿俄沟而上,于邓科西渡金沙江入藏。由于德格县境内江纵横,在汪布顶乡、卡松渡乡均设有季节性渡口,德格一带的地理位置变得愈发重要。林葱家族活跃于今四川省甘孜州西北部、西藏昌都地区和青海省玉树、 黄河源一带,元明时期的林葱家族占据了青、康、藏古代交通之枢纽位置。
据《德格县志》记载,元代在德格地区广置僧官,封置德格家族萨迦名僧索 朗仁青为奔不尔亦思刚万户府,万户府建置于今天白玉县,还赐封德格汪布顶本 地人、噶举名僧噶玛拔希为国师,封“西番突甘思旦麻(邓柯人)”功嘉葛刺思为 “胆巴国师”,可见当时德格土司的主要活动地方尚未到达今天德格县境,当地嘎 举派影响较大。不过,多地有多宗教教派共存共荣的传统,萨迦派的影响力也在 增长。林葱家族建起家庙俄支寺(位于今德格县西北部的俄支乡),德格家族在白玉境内建起家族祖寺萨玛寺。1276 年国师八思巴从内地返回萨迦寺时将汪堆寺改为萨迦派,这是汪堆寺正式与萨迦派结缘的开始。
另有文献提到,贡觉和灵藏的统治者是俄派在藏东康区的主要供养人。这时俄钦就有了来自包括邓柯在内的一些康区弟子。从 16 世纪开始,萨迦俄派大师便开始前往康区收集供养, 并在 17 世纪时萨迦俄派得到了德格家族的大力支持。综上,汪堆寺旧经堂的壁画遗存正是处于德格土司崛起之前,林葱土司势力开始减弱的关键历史时期,并且无论是当时作为林葱土司属下头人的德格土司还是林葱土司本身,都和萨迦俄 派传承有着密切联系,这也不难解释为何汪堆寺旧经堂壁画中会出现萨迦派尊神组合以及俄派祖师形象。
汪堆寺主体建筑在“文革”时期几乎没有受到破坏,并于 1983 年经德格县人 民政府批准开放。寺庙文物介绍 汪堆寺是目前德格地区保存最为完整、面积最大的寺庙建筑群,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
汪堆寺内现保存有壁画的建筑共有两个,一为山上旧经堂 (图 3),壁画年代为明代(16 世纪),保存情况较差,长期供养导致壁画表面颜 色较暗,并且由于雨水侵蚀,四壁的壁画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另一保存有壁画 的建筑为百柱殿(图 4),壁画年代为清代(17 世纪末至 18 世纪初),壁画保存 较好,题记清晰,壁画面积很大。2021 年故宫博物馆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长 罗文华研究员的团队在德格县政府和寺庙管理委员会的支持下,对寺庙的历史、 古代壁画和寺藏文物在此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认为汪堆寺填补了金沙江流域 16 世纪壁画艺术的空白,对于研究 16-18 世纪俄派在德格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下面主要根据壁画、寺藏文物和历史文献记载,介绍汪堆寺的历史与文物情况。
(一)旧经堂
海拔 3140 米,位于寺院的东北部。旧经堂为土石结构的藏式平 顶建筑,外围布有转经道,大门前设有一平台,用于找平地面落差。平面呈长方 形,内长约 13.25 米,内宽约 7.83 米,墙高约 4.68 米。大门朝向为北偏西 32°, 大门宽约 1.2 米(图 5)。旧经堂内共有 24 根柱子,其中旧柱子 12 根,新柱子 12 根,新柱子用于加固整体建筑。(图 6)。目前结合旧经堂壁画题材和德格这一 地区的历史,初步推断旧经堂壁画年代为明代,大约在 16 世纪。
汪堆寺旧经堂现存壁画的主要内容和艺术风格仍然保存完整。壁画题材为以大持金刚、释迦牟尼佛和 37 尊金刚界曼荼罗为主,配以绿度母、叶衣佛母、尊胜佛母、不动佛、药师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以及萨迦派主要护法神宝帐护法为主。绘画色彩浓艳厚重、结构对称,尊神面部特征以及服装配饰华丽,变化多样。画面顶部近天花处绘有帷幔,中部画面主体以彩色云气、植物、山石、动物 等为背景,装饰元素丰富多样。毫无疑问,旧经堂壁画整体体现出藏传佛教传统且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即来自于卫藏地区尼泊尔艺术影响下的西藏风格,表明 16 世纪金沙江两岸经济、文化与艺术的密切往来和相互影响。从目前现状来看,
该寺壁画面临危机,长期烟熏和雨水侵蚀导致壁画表面颜色较暗,部分受损严重, 部分漫漶不清,需要尽快实施文物保护。
(二)百柱殿
百柱殿又名“噶加拉康”,建筑平面近似正方形,内长约 40.5 米,内宽约 42 米,墙高约 7 米,大门朝向为南偏西 47°,大门宽约 3.6 米(图 10)。百柱殿内 共有 100 根柱子,其中有一排柱子夹在墙内,部分柱头保留有彩绘(图 11)。
汪堆寺百柱殿内现存壁画较为完整,规模较大,壁画繁复,绘制精良,保存有大量藏文题记,且大部分可识别。其中,I 壁和 IV 壁均绘有俄派祖师形象, 周围绘有其传记故事,绘画方式与佛本生传记故事相似。壁画题材有无量寿、智 行佛母、婆罗门大黑天、财宝天王、宝帐护法、俄派祖师故事、龙王、白度母、 绿度母、弥勒菩萨、千佛以及无上瑜伽部本尊。画面底色为青绿色,顶部绘有帷 幔,近顶处以较窄的深蓝色表示天空,伴有彩色云气,背景绘有山石、植物、动 物等,整体艺术风格为卫藏地区流行的新勉唐画派,现根据大殿壁画中出现的祖 师形象,初步判断大殿壁画年代应为 17 世纪末至 18 世纪初。
汪堆寺百柱殿遗存是目前甘孜地区,乃至金沙江两岸地区藏传佛教寺庙建筑主体空间最大,壁画面积最大的寺庙之一,填补了德格地区艺术史研究资料的空白,对于研究德格以及藏东地区藏传佛教发展史和艺术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汪堆寺内现保存的可移动文物有噶当塔、剑、金刚杵、金刚铃、唐卡和铜佛 像等类别,重要的文物有 16 件。下面主要举出三件有代表性的文物。
1. 唐卡(图 16)整体长 158 厘米,宽 68.5 厘米;画心长 74 厘米,宽 46 厘 米。主尊为萨迦护法四面大黑天,背景和天空比例近似为 1:1,中间有颜色晕染, 云气外层用深色勾勒,主尊背光使用橙黄色跳跃的火焰,背景中的人物有透明的 头光,画面中使用了淡黄色和淡粉色,莲瓣饱满富有弹性。整体绘制精良,背景 空明,为明显汉藏艺术之风气,具有 18 世纪左右噶玛噶智画派的影响。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2023年12月4日,仙乐健康联合CBNData发布《2023骨关节健康趋势洞察白皮书》,同时仙乐健康推出WELMAX&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