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村里全是泥巴路,房子透风漏雨,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村民生活水平比较低。现在村里全部实现了道路硬化,环寨公路四通八达,县与县之间架通了高速公路,房屋全部纳入整治,村民衣食住行问题已全部解决。在政府帮助下,村中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完善,从根本上破解了村里脱贫致富的难题,畅通了村与外界的人流、物流、知识流、信息流,为望坝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廖应德谈起家乡的变化,感慨万千。ﻪ
廖应德为温暖行知实践团队讲述望坝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变化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重安镇的望坝村曾是一个交通闭塞、水资源短缺的深度贫困村。2013年廖应德跟随鲁东大学温暖行知实践团来到望坝村开展支教活动,从那时起,留在家乡,建设家乡的种子就在他的心中发了芽。
十年后作为黄平县新州镇副镇长的廖应德再次带领温暖行知实践团重走望坝村,家乡的巨变见证着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这是对青年赋能乡村振兴的最好诠释。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2020年,王龙保放弃在浙江的高薪务工收入,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开拓出130亩桑园,带头探索出一条适应村寨产业发展的致富之路。
如今桑蚕养殖业已成为望坝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特色产业。村民们增收致富的希望化为个个洁白的蚕茧,更让曾经的乡村传统产业破茧成蝶,使望坝村产业发展形成新业态,展现新面貌、迸发新活力。ﻪ
温暖行知实践团队与望坝村驻村干部、村两委成员进行座谈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在距离望坝村18公里外的新州镇学坝村,驻村第一书记姜世超正带领村干部检查“水上世界”娱乐项目设施,2021年博士毕业后,他跨越1900多公里从北京来到学坝村。产业薄弱,基础设施滞后的村情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如今村里发展起水上世界、生态种植等农旅综合产业,学坝村也成为新州镇第一个实现户户分红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在姜世超的激励下,越来越多的青年投身乡村建设。2022年从兰州大学毕业后,杨楠放弃了在大城市的发展机会,选择回到黄平县。“跟随姜书记和村里一起发展产业,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幸福感,我也愿意在这里和大家一起继续成长。”作为驻村干部,杨楠对学坝村的未来发展充满希望。
实现乡村振兴,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依托“龙头企业+村合作社+农户”的油桐产业发展模式,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基长镇江寨村实现脱贫摘帽,走上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脱贫致富路,村民年人均收入增速超10%。
从返乡创业的懵懂少年,到用科技改变家乡的青年企业家,贵州鸿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杨安仁带领二十余个“江寨村”用13年时间编织了共“桐”富裕梦。
创业初期,一场枯萎病曾使万亩油桐颗粒无收,“归零”的挫折激励着杨安仁再次出发,他从土壤检测和品种选育着手,在鲁东大学和中国林科院的帮助下,孕育出了全球唯一抗枯萎病高产油桐品种——亚鸿一号。危机不仅让他意识到科技兴农的重要性,更让一个反哺家乡的产业振兴梦生根发芽。
杨安仁部分奖项
截至目前,杨安仁带领团队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抗枯萎病能力最强的油桐种质资源库。直接带动少数民族地区近4000人就业,间接带动2000余农户脱贫致富。他把一粒粒小小桐籽变成了乡村振兴的“金种子”,绘就了一幅共桐富裕的“山乡巨变图”。
独山县油桐基地航拍图
“希望通过我们青年一代的共同努力,能把油桐这个原产自我们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再次的做大、做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世界油桐看中国,中国油桐看贵州;也希望通过我们共同努力,我们能够通过油桐这个产业为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一点贡献,带动更多的人实现共‘桐’富裕。”谈及返乡创业的初心,杨安仁目光中有藏不住的坚毅……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乡村振兴在青年的号角早已吹响,吾辈应以昂扬向上之意成就乡村振兴春光明媚,以联动拓荒之力勾勒乡村发展绚丽蓝图!(撰稿人:王青 宋尚琦)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