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吗?绒绣可以犹如油画,可以描绘出壮丽的画卷,可以传真出史诗般的重大题材。
开始,我也不信。但是,在初冬的季节里,当我踏着古镇高桥鹅卵石铺就的街面,漫步西街窄长的巷子里,走进高桥绒绣馆,看见高桥绒绣作品《梦想之城》,我信了,并深深地被震撼到了:
这哪是普通的绣品,高桥绒绣,分明是美不胜收的艺术品,难怪它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高桥绒绣:梦想之城)
在高桥绒绣馆,琳琅满目的绒绣作品让人大饱眼福:这里不仅有反映田园风光清新悦目的作品,还有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作品,在这里,高桥绒绣用针线和绣布绣出了犹如油画一般的画卷。
最让我震撼的就是绒绣作品《梦想之城》了,这幅献给国庆70周年(2019年)的绒绣,在第二届进博会一展出,便得到了世界各国参展者异口同声地赞誉:这哪是绒绣,简直是一幅浦东改革开放的天翻地覆变化的缩影。
《梦想之城》可谓是费时费工,是绒绣的巨制:它长达3米,面积大至4平方多米,运用到1000多种颜色,绣制30多万针,近一年时间才绣成。
(进博会高桥绒绣现场)
《梦想之城》可谓是绒绣走向艺术品的代表之作:画面色彩鲜明,层次丰富,立体感强,让人身临其境。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完全能够感受到浦东蓬勃发展兴旺昌盛的景象。
《梦想之城》的制作者之一金雯告诉我:光蓝天的绣制,就用了一百余种颜色,整幅作品,则用了千余种颜色。而除了颜色,建筑物的立体形态,也需要反复打磨。
比如,要绣一个外滩建筑,金雯往往先对着样稿绣一遍。但这一遍,颜色往往会过于浓烈,所以要在这一基础上,再绣一层,让整体画面柔和。接着,第三遍,用不同针法和搭配组合的颜色,勾勒细节,打磨轮廓。一座建筑,反复绣三四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高桥绒绣非遗传人金雯)
“其实每一幅作品的绣制过程,都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因为每个人对色彩的理解和搭配不同,绒绣每一针不同也都会牵动周边数针的效果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不可能绣出完全一样的作品。”金雯笑着说道。
从可选的几十个色彩扩展到上千个,从图样简单的平面风格变成了精致细腻的立体效果,100多年,经过几代人的创新和改革,高桥绒绣,就这样实现从工艺品推到了艺术品的蜕变。
梦想,往往在进步中变成现实。高桥是梦想之乡,而浦东,而上海,是梦想之城,因为这里有着许许多多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高桥绒绣馆)
“在我们高桥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会绣制绒绣,我小时候看到绒绣觉得非常有意思,用几根毛线和一个绷架就能绣出好看的作品。”绒绣市级传承人金雯如是说。
高桥人喜欢绣制绒绣,绒绣也在高桥大放光彩。
如果不是1840年有一位意大利的传教士来到上海高桥,在这里建立了最早的绒绣厂,那么绒绣也就不会在这里扎根发芽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冰。
高桥人并没有一直沿着欧洲的绒绣之路发展,而是在其技艺的基础上增加了染色、配色等本土工艺,更强调画面中色彩的层次与立体效果,让绒绣展现了东方独有的气质。
(高桥绒绣作品之一)
50年代到80年代是高桥绒绣最为辉煌的时候,那个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从事绒绣,绒绣成了高桥一道靓丽的风景。
问及缘何会出现这样的盛况时,金雯老师表示当时大家从事绒绣工作主要是为了补贴家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当时的盛况一去不复返了,因为做这个工作不仅辛苦而且收入又不高,因此很少有人愿意从事了。
以前老百姓做的一直是日用品。个别技艺特别好的也最多只能到工艺品。艺术品老百姓是做不了的。只有专业技师才能做,也就是后来说的传承人。
虽然难但并不代表止步不前,一定会迎来新的契机。
为什么绒绣未来的路会这么难走呢?这与其特点与市场属性有很大的关系,绒绣制造比较复杂,但市场价值并不大。
(高桥绒绣作品之一)
为什么以前从事绒绣的人那么多呢?
根本原因是别的没得选,市场又比较好,所以大家才会选,但是现在耗时耗力还没有好的市场,大家自然不愿意做了。
因此,慢慢的实用工艺品就变成了绒绣艺术品,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绒绣实用工艺品完全可以复制,但绒绣艺术品则完全不可复制,所以制作起来特别艰难。
(孩子们参观学习高桥绒绣)
那么,制作绒绣艺术品到底有多难呢?市级传承人何冬梅老师深有体会。
她说:“基本针法没有什么难的,但制作工艺极其复杂,不可复制,即使同一个人绣两个相同的作品也不可能一模一样,一般一个传承人一年可以绣一个平方米。”
不仅如此,绒绣对传承人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必须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色彩感觉敏锐,脑海中还要有几何立体概念,需要悟性和天赋。
本来学习的人就少,要求又这么高,自然学习的人就更少了。
即便如此,传承人依然选择坚持,她们会在坚持绒绣艺术品创作的同时创造一些让年轻人喜欢的制作时间短一些的衍生品。
虽然绒绣未来的路可能不怎么好走,但何冬梅和金雯两位老师依然信心满满,因为高桥政府给她们吃了定心丸,因为各界都已行动起来。
为的就是不让绒绣失传,让绒绣在未来的日子里依然光芒万丈,依然能通过绒绣展现浦东乃至上海的壮丽山河。
(前来参观高桥绒绣馆的游客)
绒绣在高桥人心中,是营生,也是一种情结。
如今绒绣发展的道路遇到阻碍,我们要做的就是挖开阻碍绒绣发展的路,让高桥绒绣传承发扬光大。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绒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在2018、2019、2020年,连续三年入展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
除此之外,浦东新区还制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保护和传承措施,做好了绒绣传承人的工作。目前已经有国家级传承人、上海市级传承人、浦东新区级传承人。
高桥镇从2012年开设绒绣传习所,如今绒绣传习班从一年两个班增加到50个班,人数增加到近500人,覆盖了所有村居委会家门口。
几年前,高桥镇开始就举办绒绣活动,让绒绣文化进楼栋,绒绣成为高桥楼栋文化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不仅如此,高桥镇还在2020年启动家门口的绒绣学习班项目,50多个班覆盖了全镇42个村居家门口服务站,有495名社区绒绣爱好者参加学习,并建立了“幸福高桥——绒绣点亮生活”网上平台。
(高桥绒绣社区秀)
金雯说:“高桥地区还是有很多阿姨对绒绣有一份情结的,她们现在还会参加我们的绒绣传习班,幸福高桥绒绣点亮生活这样的活动。”
在金雯看来,只要有人学,绒绣就不会失传,就会一直传承下去。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高桥绒绣的明天,会越来越好,因为浦东这块热土,是希望和梦想升起的地方。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