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以“走出误区 回归科学”为主题的第七个全民关注痛风日上,有这样一组数字被反复提及——420,它是高尿酸血症的诊断值。当非同日2次空腹血尿酸高于420μmol/L,即可被诊断为高尿酸血症,而高尿酸血症与人们所熟悉的痛风只不过是同种疾病的不同阶段。
来自《2021中国高尿酸及痛风趋势白皮书》的数据显示,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为13.3%,患病人数约为1.77亿,痛风总体发病率为1.1%,患病人数约为1700万。其中,18-35岁患者占比近60%,年轻人成为高尿酸血症及痛风主力军。
之所以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发病会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除遗传因素外,年轻人长期摄入高嘌呤食物、加之缺乏运动、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堆积所致。不仅如此,痛风人群还普遍存在“不痛不治”的现象,在痛风的发作期,患者饮食等方面控制得非常好,一旦处于痛风非发作期,则继续“该吃吃,该喝喝”,饮食毫无节制。
想要做好痛风的日常管理,需要从药物治疗和食品辅助治疗两个方面入手,或通过日常饮食进行预防,这是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孟祥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观点。
痛风病人为什么需要食品辅助治疗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代谢病科主任李长贵教授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表示,降尿酸的药物、镇痛药物和碱化尿液药物是当前治疗痛风的三大类药物,但其药物副作用十分明显。
降尿酸的常用药物包括促尿酸排泄药物苯溴马隆、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别嘌醇和非布司他。其中,苯溴马隆有引起爆发性肝坏死的报道,别嘌醇超敏反应的患者死亡率高达20%,非布司他存在一定的心血管风险,增加心源性死亡率。
镇痛药物临床常用主要有秋水仙碱和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NSAID,但是秋水仙碱长期、大剂量使用会引起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出血,NSAID药物存在肾损伤、肝损伤和血管性栓塞等副作用。
碱化尿液药物临床常用主要为小苏打和枸橼酸制剂,前者长期反复使用可引起肾功能降低、血压升高等,枸橼酸制剂对肾功能不全患者有引起高血钾的风险。
不仅药物的副作用让痛风患者心生抗拒,长期使用治疗药物带来的经济负担也让痛风患者望而却步。
来自米内网的数据显示,2020年公立医疗机构抗痛风药市场规模达到21.88亿元,同比增长6%,2013-202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41%。而这仅仅是抗痛风药物的市场规模,如果将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检查、住院、误工等费用全部纳入,对于普通家庭的痛风患者而言可以想象是怎样沉重的经济负担。
而食品辅助治疗,是通过饮食控制来进行辅助治疗,可以巩固药物治疗效果、降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人群的发病风险。“相对于药品来讲,食疗更具安全性。除了安全性方面,食品也具有功效性,体现在适宜人群较广,食品辅助治疗对于无症状人群、潜在人群等都具有积极作用。”孟祥红指出。以哲成生物为代表的创新科技型企业随即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研发。
食品辅助治疗的目的是通过日常摄入对缓解痛风有益的食物成分,来控制尿酸水平。对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人群而言,长期甚至终身的降尿酸治疗比镇痛治疗更为重要,李长贵表示。
对于“不痛不治”的痛风人群、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人群等而言,对通过饮食控制来调节尿酸水平的食疗方式接受程度更高、经济负担更小、生活质量更有保证,这也是如哲成生物这类企业之所以深耕该领域的底气所在。
痛风“食疗”存在哪些问题?
针对痛风具有功效性作用的食品目前仍处在比较尴尬的“位置”,遍寻现行有效的特医食品相关法规,并没有针对痛风“食疗”的注册、审批通道,这使得一些确定对于痛风管理确实有帮助作用的功效性食品,如酸樱桃等相关产品均缺乏对应政策。
以酸樱桃为例,李长贵及其团队携手中国海洋大学及哲成生物在内的由企业、大学、医院组成的联合研发团队发现,酸樱桃具有低糖高酚的特点,同时含有较高的多酚类物质,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在相关研究中发现,添加了酸樱桃的酸樱桃枸橼酸合剂在碱化尿液和辅助降尿酸方面效果虽和小苏打相似,但其使用后受试者肾损伤金指标UACR、血压、血糖、胆固醇及痛风发作频率均明显改善。
但这类在相关研究中发现对痛风具有功效性作用的食品及相关产品在行业监管方面仍处于空白,其含有对缓解痛风有益的食物成分,效用不同于保健品,但在特医类食品相关法规中,又没有针对性的政策指导或管理规范,这就造成了这类对高尿酸血症及痛风人群具有长期作用又相对安全的功效性食品类产品 “身份不明”。
对此,孟祥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实际上我们也想通过我们的科学研究,把痛风列到功能保健食品目录里,因为这部分人群逐渐扩大,且他们对健康的需求相对较高。”
他同时强调,食品辅助治疗并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对于一些特殊食品的功效性,也需要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论证才能得到可靠的结论,一切都应以可靠的科学依据为基础。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