栅井胡同,灰墙青瓦。透过《人民日报》东焦旧址的橱窗,一盏煤油灯,一沓书卷,油印机旁,几个文思泉涌的年轻人炕头上盘膝而坐徜徉于笔墨书海间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东焦村,这个鹿泉区远近闻名的红色山村,75年前的夏天与一支特别的队伍——人民日报社度过了145天的峥嵘岁月。
生态筑基,绘就“乡村靓、生活美”祥和图
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走街串巷间,东焦村干净整洁的农家院落、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别具特色的景观小品逐渐映入眼帘。看着旧貌焕新颜的红色山村,一股自豪之情油然而生。2022年,在区委、区政府建设全域和美乡村的好政策下,东焦村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投入其中,共拆除车库、小菜园326个,腾出空间27000平方米。区乡村各级共投入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实现了生活污水管网、供水管网全覆盖,污水横流的现象彻底成为过去式,自来水也从过去的每天供水2小时变成了24小时供水,家家用上了干净卫生的厕所,户户通上了绿色环保的天然气,村容村貌不断刷新“美颜键”,真正实现了乡村生活城市品质,老百姓的日子更美了。东焦东队86岁的老党员何顺祥说:“以前孩子们不愿意回村,嫌路不好走、厕所臭还洗不了澡,现在不一样了,村里的生活越来越方便了,全天都能用上自来水了,大小胡同都是柏油路,感觉比住在城里还舒心嘞”!
产业赋能,绘就“支部强、百姓康”富足卷
东焦村所在的宜安镇过去是水泥重镇,2013年以来,村里积极响应上级政策,率先拆除村内水泥企业,为全域绿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村内经济发展一度找不到好的方向。
面对这种困境,东焦村党支部扛起振兴责任,凝聚发展力量,通过‘干群夜谈会’‘两会一团’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持续打造素质过硬、本领过强的红色党支部,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共同富裕,走出了一条“支部引领、抱团发展”的新路子。
东焦村靠山吃山,借助三面环山、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自然环境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打造了闻名省内外的特色农业品牌。其中,东焦中队与优秀企业家合作,引进了大桓渊农场,种植了300多亩山地苹果。科学化、智能化管理果树,苹果肉质细、颜色鲜、营养足,在“中国好苹果大赛”中获评金奖,并荣获国家地理标志——“鹿泉苹果”,大桓渊农业荣获国家级生态农场。东焦西队种植了1300亩的优质核桃。延长产业链,打造了“东焦香”特色核桃油品牌,打通了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带领农民增收68万元。东焦东队建设了占地100余亩的家庭养殖农场,生产的禽蛋类产品直销安徽、南京等十余个省市。
东焦村是个山区村,土地贫瘠,靠天吃饭。如今,东焦村三个党支部抱团发展,建成了1800亩高标准农田,将贫瘠分散的土地变成千亩良田,让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成为现实。东焦东队今年还计划投资1200万元建设粗粮深加工企业,“多管齐下”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金隅鼎鑫水泥有限公司是北京的大型国有企业,占用东焦村近500亩土地和山场。东焦东队积极谋划“支部引领、村企共建”的发展路径,跑出了产业振兴“加速度”。一方面,东焦东队党支部积极对接企业需求,成立了运输车队,承接企业运输业务,带动1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另一方面,东焦东队充分发挥支部领办合作社作用,针对大型企业员工多、需求大的特点,与企业签订购销合同,以订单方式销售优质果蔬、农产品,成功打通多元销售渠道,企业吃到了绿色有机食品,百姓也从中增加了更多收入。
在党支部的正确引领下,东焦村探索出“支部引领、村企共建、绿色发展”的特色模式,实现了村庄美丽宜居,企业蓬勃发展,百姓富足安康。2022年,东焦三个村年集体收入首次均超20万元,东焦西队集体收入2023年一季度达55万元,东焦东队集体收入更是在2023年一季度达250万元。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饱含深情的歌声从古朴的小院中传来,孩子们正倾听着90多岁革命老母亲贡九子当年亲身经历的革命故事,“1948年6月,人民日报社转移到东焦村,我与村民一起为人民日报社同志们做掩护,为他们缝衣、做饭,同吃同住,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如今生活条件变好了,我们更要将革命先辈的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昔日,开明路上的红色记忆,记的是血与火的故事,忆的是先辈的革命精神;如今,东焦村赓续“红色血脉”,凝聚“红色力量”,筹建了东坡山星火革命史展馆,修缮了《人民日报》东焦旧址,展出了一批老照片、老物件,党的百年奋斗史映入眼帘,前往参观学习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红色文化熠熠生辉,《人民日报》革命前辈留下的红色血脉代代相传。在东焦这片红色热土上,一幅特色鲜明、产业兴旺、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