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2日是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1日,由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指导、南沙区万顷沙镇主办、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协办的“红树林生态产品打造 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集思会暨南沙区万顷沙镇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示范点建设启动仪式在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镇召开。
本次活动是2023年南沙区首场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红树林生态系统治理与修复的盛会。活动以“维护红树林生物多样性,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主题,邀请粤港澳大湾区专家学者、社会组织、公众及媒体代表等超过五十名嘉宾共聚一堂,为万顷沙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发展建言献策。
本次活动的召开,以实际行动掀开了南沙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坚持绿色发展之路的新篇章。
点“红”成“金”,“国宝”赋能区域发展
有“海岸卫士”之称的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生产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红树林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广州的红树林保护事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南沙区是广州市红树林生态系统分布面积最大的区域,总面积约为167.31公顷。其中,万顷沙镇的红树林资源最为丰富,为南沙区红树林主要分布区。
万顷沙镇地势平坦、河道开阔,不仅拥有南沙最生态自然、曲线优美的河道岸线,这里的鳗鱼、麻虾、青蟹、黄眉头、黄脚立等水产品,以及番石榴、粉蕉、莲藕等农产品也是闻名全省。以水产养殖、特色农作物种植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为当地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更多可能。
在红树林保护修复的基础上,万顷沙镇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红树林+生态产业”新发展模式,将红树林保护与周边生态养殖、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等相关绿色产业建设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让红树林变成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金树林”。
向“绿”而行,大咖云集共谋未来
21日召开的“红树林生态产品打造 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集思会暨南沙区万顷沙镇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示范点建设启动仪式,是万顷沙探索建立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的又一重要举措。
活动当天,嘉宾搭乘游船沿河而下,对洪奇沥水道的红树林进行了实地考察。随后,在参会领导和嘉宾的共同见证下,万顷沙镇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示范点正式揭牌。据了解,位于十四涌附近海域的示范点将在今年6月完成建设,新一轮营造的红树林总面积约为12亩。
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环节,嘉宾们在集思会上围绕“红树林生态产品打造 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发表主题演讲,并针对万顷沙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现状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友绍主要介绍全球红树林的分布状况与研究热点,介绍了其团队与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尼日利亚等国家在红树林研究和保护方面开展的合作研究,重点报告了在红树林修复保护、抗重金属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和成果。
王友绍《红树林生态学研究与示范》
澳门自然生态研究学会会长梁冠峰介绍了澳门地区的湿地变迁及生态修复:“澳门湿地的变迁对万顷沙的湿地保护和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重要的借鉴参考意义。”
梁冠峰《澳门湿地的变迁及生态修复》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宣教科科长陈粵超则分享了湛江红树林的保护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果。
陈粤超《湛江红树林保护经验分享》
广州碳排放交易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负责人张怡从海洋蓝碳交易出发,介绍了红树林在蓝碳交易方面的探索和潜力。
张怡《海洋蓝碳(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化实践》
多位专家为万顷沙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产品打造建言献策
------
红树林修复保护的“万顷沙模式”,正在逐渐成为南沙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名片。
未来,万顷沙将继续挖掘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以生态系统的改善赋能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同时开展更多红树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湿地及海岸带保护的科普教育活动,带动民众投身到生态保护工作中,一同助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