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起源于我国,并有着四千多年发展史,是古代先民们发明的礼仪和生活用具。201年,我家“天泰永春号”桐油布伞被汝州市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曾祖父登选公十八世纪中叶学习制作传承至今,一百多年来,我家五代人秉承“诚信为本,质量第一,百姓之上”祖训,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几经风雨和劫难,生产地几经变更,生意多次停止经营,几乎失传,延续至今,生产制作上万把布伞,为当地乡邻和外地顾客生产、生活、出行、演出、经商提供了方便,也尽一份社会责任。
真心学艺,艰难传承。鸦片战争后,人民生日益困苦,社会更加动荡,民怨四起,以太平天国起义为标志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清王朝腐朽统治摇摇欲坠,天怒人怨,灾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曾祖父登选公1850年前后,只身一人历尽千万苦逃荒到西安谋生。开始在一家木工店当伙计,后在一家伞帽店铺干杂活。两年后,掌柜看其为人本分,忠厚老实,聪明好学,吃苦能干,开始教他学习雨伞、六合帽制作技术。五年后曾祖父登选公与祖父成德公(长子)一起在当地独立开店经营,生意日渐红火,并顾伙计帮忙。但好景不长,曾祖父因年事已高积劳成疾,不幸染上肺痨(肺结核病),三年后病故于古都西安。祖父成德公在惨淡经营两年后无奈变卖店铺,与其弟潮海公等把曾祖父尸骨运回故里安葬。1890年前后祖父承德公又在汝州开店经营桐油布伞和六合帽。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我国,社会更加动荡不安,豫西地区匪患猖獗,民不聊生,无奈之下祖父成德公在朋友的帮助下,在禹州市顺店镇重操旧业,民国初年又回汝州老家经营。解放后,我家桐油伞制作才真正得到发展。
传承创新,发扬光大。父亲守河公1930年10月出生,为人正直善良,心灵手巧,勤奋好学,自幼受到家庭熏陶在传承传统桐油布伞制作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新的技法,大胆使用新材料,更新伞撑关键部件,用铁丝代替竹质材料,延长雨伞使用寿命;不断探索反复试验桐油熬制技术,优化配方,总结规律,提升品质,节约材料;采用新布料,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美观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五十年代初期,在当地政府支持鼓励下,我家抓住机遇进行扩大再生产。家里男女老少和部分亲属都参与了桐油布伞制作,产品供不应求,为满足顾客和市场需求,先后购买了缝纫机和自行车,实现了由手工缝制向机器缝纫转型,既解放了劳动力,节约了工时,提高了产量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使产品远销洛阳、登封、禹州、宝丰、鲁山等市县,生产利润不断提高,家里盖起了数间房屋,从此,在农村过上了比较富裕的生活,深深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1958年,父亲守河公因有缝纫和裁剪技术被选调乡高级社制作中山装、工作服等,中断了雨伞制作;十年动乱期间,在破“四旧”、割资本主义尾巴运动中,父亲守河公应乡邻请求,利用夏季中午和空闲时间,顶着各种压力,冒着批斗风险,悄悄制作桐油布伞满足顾客要求。村里一名惯偷在五十年代曾被守河公揭发检举,受到过批斗,为报私仇,此人及后代多次到人民公社举报。公社税务所多次到家里进行批评处罚,并要求停止生产。
肩负责任,弘扬民族文化。改革开放后,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市场经济,鼓励个体经济发展。我家重整旗鼓,恢复生产,制作了一批批质优价廉的桐油布伞,深受消费者欢迎,1982年曾获得河南省供销社系统优质商品二等奖。其后受新式折叠雨伞冲击,桐油布伞需求量下滑,但仍有少量生产。四世传承人马军照、马建军、马建国三兄弟在复原传统桐油布伞技艺基础上融合书法、国画、汝瓷等中国传统符号,设计创意的六合伞(六合帽型伞),使伞与六合帽的设计理念相结合,融入传统吉祥元素,创制出天泰永春六合伞系列产品,旨在歌颂华夏一统,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国家繁荣。天泰永春六合伞因丰富的文化内涵,兼具观赏性、实用性、收藏性,满足了不同行业的需求。
为将这一技艺传承好,马氏三兄弟坚持手把手地教授五世马广洋、马智星、马世歌、马奎星、外甥周跃峰、周旭峰、岳鹏飞、石一鹏等技艺,现均已掌握马氏桐油布伞制作技艺,并在银川、郑州、洛阳、许昌等地生产经营,深受市场和顾客欢迎。
设计制作的天泰永春六合伞(六合帽型桐油布伞),2021年10月获得中国洛阳第八届“三彩杯”(国际)创意设计大赛银奖;11月被云南、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收藏,2022年6月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
文化是传承的灵魂,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我家将继续响应国家号召以传承民族文化为己任,结合新时代和顾客需求,不断探索传承发展这一技艺,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民族文化魁宝,尽一份社会责任,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