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奶奶的这种劲头让我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传承并创新香包文化。”徐州马庄香包的第五代传承人-孙歌尧脸上洋溢着幸福自信的笑容。
为了积极倡导群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提高民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的市场热度,引导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队伍中去。7月11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技术学院——“‘遗’丝香包,辟芷秋兰”实践团队前往“香包特色”小康乡村——徐州市马庄村开展实践活动。在这次实践中,他们以中国大地为课堂,了解当地非遗文化和香包特色产业历史,关心当地手工艺人的生活情况,亲自学习制作特色香包,在当地和自己的家乡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宣传。
以史为鉴,了解非遗历史文化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参观马庄村史馆。通讯员 刘晓雪 提供
通过参观徐州马庄村史馆、村委会党员活动室、香包大院和王秀英工作室等具有徐州香包历史纪念意义的场所。
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徐州香包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徐州香包也有许多艺术特色,它寄托着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随着时代的发展,香包的内容主题也在改变,逐渐出现了更符合当代人的需求的香包。
香包制作流程主要为配制中草药将18种中草药研磨混合、刺绣图案、下板型、添加中草药与PP棉、手工缝制、缝锁边缘、添加中国结等饰品、包装等,一系列制作工艺复杂且精致。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民俗逐渐从当今生活中淡出,香包不再像以前那样受到欢迎和重视。在机器缝制技术迅速发展普及的现代社会,掌握传统香包制作技能的艺人日渐稀少,徐州香包缺少手艺传承人,群众的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也亟待提高。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队成员为了深入了解香包历史和制作工艺,亲自学习制作香包。他们也切身体会到手艺人的辛劳和香包的艺术魅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学习制作香包。通讯员 刘晓雪 提供
以人为鉴,探寻非遗精神内涵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香包的人文内涵。队员们采访了马庄村干部、徐州香包的传承人王秀英奶奶及她家人、香包大院的手工艺人和当地的村民。
在和他们的沟通中,队员们了解了马庄的历史和徐州香包历史故事。王奶奶展示了她传承下来的手艺以及她的孙女孙歌尧在传统手艺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作品,讲解了传统民间香包中蕴含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
随着短视频的流行,王奶奶也在家人的帮助下开通了抖音账号,但是,他们的账号粉丝数量很少,搜索率和点击率非常少。为了帮助他们扩大香包销路和吸引更多的有知识文化的青年人传承非物质文化手艺,队员们耐心的教会了王奶奶如何简单的制作抖音视频和小红书的照片拍摄技巧。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徐州香包继承人王秀英奶奶的合影。通讯员 刘晓雪 摄
以民为鉴,激发非遗保护意识
团队以“倡导群众了解非遗,提升非遗遗产保护意识,激发非遗市场热度,引导有志青年传承非遗。”为宗旨,将其最终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宣讲和知识普及宣传活动中去。
队员们在徐州公共场所进行徐州香包宣传,发放自己精心制作的传单介绍非遗知识和产品,吸引群众购买非遗产品,鼓励年轻人前往非遗文化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
队员们也在自己家乡的社区进行了宣讲,向当地社区群众普及非遗文化的知识,给他们播放了有关马庄香包的视频,带领他们感受香包的制作过程以及非遗文化的魅力所在。实践团队成员也向当地居民介绍了现代社会非遗文化传承的困难之处,呼吁大家提高保护非遗文化的意识,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非遗手艺。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家乡社区进行非遗知识宣讲。通讯员 李梦媛 提供
马庄村通过“生产性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包,发展香包特色产业,既实现非遗项目传承发展,也找到了乡村振兴的合适道路,蝶变成为中国十佳小康村。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已经被人们逐渐淡忘,作为当代青年要学习非遗,热爱它并且继承它。如果要真正的让非遗文化“活”起来,就要让更多的大众接触他。同时,非遗文化也要更加贴合当代审美潮流,在不破坏其根本的情况下加以创新,让它真正“热”起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文脉。此次实践活动旨在学习宣传保护非遗文化,引起大众的高度重视,呼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文化的继承队伍中去,使传统文化和非遗保护意识更加深入人心。通讯员 陈曦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