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媜曾说:“中国人的神在大自然里,中国文人咏物咏景之诗,无非在与大化闲话桑麻,中国人选择土腹为最终的归宿,要将生命璧还。”而在自然意象中,月亮在文人心中又独有特殊地位,自古以来,咏月的诗层出不穷、珠玉耀辉,譬如唐代大诗人李白,他的作品中处处可见明月,虽然少有关乎相思,但却道尽了月之高洁、清冷和俨然。但除了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外,还有另一首鲜为人知的咏月佳作以其清淡闲雅的风格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了千年光阴,即唐代诗人于良史的作品——《春山夜月》。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接受史研究常被用来研究大家或经典作品,于今人而言《春山夜月》算不得名作。但究其一千二百年接受史,《春山夜月》称得上名作,“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足可谓名句。此诗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乐趣,诗人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夜月图,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开篇两句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接下来的六句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共时层面,该诗读者群横跨封建时代各个阶层,从皇帝(得到至少三位皇帝的高度认可)至俚民。历时层面,该诗自宋至清传诵不息,在诗词曲创作等多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
于良史诗作,最早被选入同时代《中兴间气集》,这表明了于良史在生前便略有诗名。在唐代文献中,未见《春山夜月》篇名与内容。《春山夜月》传播与接受始于宋代,最早收录于《文苑英华》。继而,孔延之《会稽掇英总集》录《宿天衣寺》(即《春山夜月》),首次记述该诗与天衣寺相关联。自此,逐渐展开了其一千二百年接受史。
一、以诗书画,以画叙诗,诗画相辅
诗画史在一定程度上可纳入以创作者为主体的影响史,但因又产生了新过程以及诗画史较为卓著,因此独立成章。
诗画相生,北宋郭熙曾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一联,在流传过程中,以诗生画,以画喻诗,因画题作,可谓诗画交融。
《春山夜月》诗画史,目前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末。南宋末年词人陈德武存《白雪遗音》一卷,其中录《百字谣·咏惜花春起早》、《百字谣·又咏爱月夜眠迟》、《百字谣·又咏掬水月在手》、《百字谣·又咏弄花香满衣(阙)》。虽未明言咏画,但内证外证可证。内证,《水调歌头·题杨妃夜宴醉归图(上□秦虢二夫人、贵妃抱婴于马上)》后有《水调歌头·又咏惜花春起早》、《水调歌头·又咏爱月夜眠迟》、《水调歌头·又咏掬水月在手》、《水调歌头·又咏弄花香满衣》,可见应同为题画诗。外证,从后世诗画看,《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为组画。可见,组画形式至少于南宋末已成范式。
元代许有壬有《题弄花香满衣图》七言绝句收录在其《至正集》中。元末明初瞿佑,其《乐府遗音》中有《南柯子·掬水月在手画为王杰题》,另有《南乡子·爱月夜眠迟画为王杰题》。词为诗余,亦列入诗画史。
明代愈11家18首诗词曲。唐寅《唐伯虎先生集》中录《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四首七言绝句。其中《弄花香满衣》中花香经久不散,以致不用熏香,别有意趣。词有沐兰浴芳、吐云含雪之妙的杨慎亦有《天净沙·题画四调》。透过词,即可看到娇慵的士女风姿。
清代愈5家10首诗词。吴绡、于启璋、胡慎仪、蔡紫琼、范荑香均为女作家,也可见清代女性创作者队伍的不断扩大。
上述应非“掬水”“弄花”一联的诗画史全貌,因部分作品并未注明,因此无法判断是否与画有关,并未列入,因此可能略有出入。“掬水”“弄花”一联诗画史目前可见发端于南宋末,一直绵延至清。
二、宜读不宜释,一切尽在不言
(一)独立阐释
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言,“侍御诗清雅,工于形似。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吟之未终,皎然在目。”[1]其评虽不涉及《春山夜月》,但移评之也颇为得当。
此后,选本、诗话多援引其言,并将《春山夜月》列为序列第一,足见对高仲武所言之赞同。《全唐诗话》所录与《唐诗纪事》同,包括《春山夜月》、《冬日寄李赞府》、《闲居寄薛据》三首诗作与高仲武评价。
《春山夜月》独立阐释评价,始于南宋王十朋。其《和喻叔奇游天衣四十韵》中有“掬水弄华句,比拟何凡庸”(自注: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乃于良史游天衣寺诗也)句。[2]此联可算为论诗句。其以状元之才拜服于“掬水”“弄花”一联,评价颇高。同时,也可窥视出《春山夜月》在天衣寺诗作中,有一定知名度。
宋末元初,方回《瀛奎律髓》中评曰:“‘掬水’、‘弄花’一联,恐是偶然道着。先得一句,又凑一句,乃成全篇。于六句缓慢之中,安顿此联,亦作家也。”[3]其认为妙手偶得,评价不俗。
明代单宇《菊坡丛话》评《春山夜月》曰“此诗,人多诵之,意句俱工,真作家也。”[4]比之方回“亦作家也”高半个格调。并且首次论及诗境。谢天瑞《诗法》眼用拗字(亦鲁直换字拗句之法)下录“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杜)” [5],首次关注到诗的声律。但小注为杜,认为是杜甫所作之讹误,不得不提。
明末清初冯班指出“三、四名句”[6],初次肯定了“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名句的地位。
(二)多样化阐释
嗣后,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查慎行评曰:“三、四句法虽工,终属小巧。”此评首次提出不同观点,查评并不高。纪昀亦云:“五、六颇有新味,好于三、四。”清末许印芳对于纪昀此评表示:“此评有眼力。”以上评论别开新面,但都如纪昀所说论诗要有“公心”一般,因审美标准不同,可谓公平公正。无名氏(甲)评:“晚唐非无佳句,但看过杜诗,便觉纤细不足为耳。”[7] 因其为无名氏,不知其所处清代何时,无法分析时代因素。其承认此诗于晚唐算佳句,但与杜诗一比,便不足一提。该评价不免偏颇,诗风是多样的,同一位诗人诗风同样多样,杜甫亦有秀丽之诗。
清乾隆年间蒋鸣珂《古今诗话探奇》“良史诗清雅,工于形似。如《冬日寄李赞府》云‘地际朝阳满,天边宿雾收。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北阙驰心极,南图尚旅游。登临思不已,何处得销忧。’又《春山夜月》云‘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吟之未终皎然在目”。蒋鸣珂自述同上引自《全唐诗话》,只是融合而已,未有新见。[8]是对高仲武定调的认同。
宋代欣赏,明清鉴赏。总体而言,《春山夜月》阐释史相较其它经典作品稍显单薄。但这与其宜读不宜释的特质相关联,意已尽,一切尽在不言中。
三、字句中的神韵,流传中的典雅
《春山夜月》影响史主要涉及艺术母题的影响史,主要影响为意象母题与情境母题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形式上字面改造,情境内容上继承开拓以及内在句意的研炼。
(一)字斟句酌
袭用成句。南宋,释克勤与释慧远分别在其《偈五十三首 其四十》《偈颂一百零二首 其十七》直接袭用“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一联。明代,卢云龙作集句诗《看山道中志感》有“春山多胜事(于良史),归思欲沾巾(杜审言)。”
成句微调。宋末元初何希之著有《鸡肋筑》(《何希之先生鸡肋集》), 省试策中《送吴士英(并序)》有“掬水月在手,寻梅香满枝。清风华岁晏,幽光温翠微。” [9]“弄花香满衣”改字,活用为“寻梅香满枝”。“幽光温翠微”似由“楼台深翠微”而来。诗亦有味。
意象扩展,是指将原诗中某一关键意象或佳句名联,铺写充实而扩展为一首诗。[10]“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一联常被作为题目要求作诗,科举考试中、朋友间分韵等。南宋末年最后一位理学家林希逸,其《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卷十八省题诗中有题为《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诗作。乾隆年间吴寿昌《虚白斋存稿》卷十一馆课诗有《赋得掬水月在手(得盈字)》五言八韵诗。
(二)神韵典雅
《春山夜月》一诗能经久传诵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典雅、飘逸的神韵与可得的闲情。“神韵”一派,这种唯美的艺术,在古代诗歌最鼎盛的唐宋为审美主流。[11]明清诗论亦有推崇者。由此契合了审美趣味。可得的闲情,这种与自然相亲的逸趣使人欣羡。坐拥天下的皇帝亦如是。宋末元初,周密《志雅堂杂钞》卷一载“哲宗便面御书‘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中有御押。五赐黄门黄洙。” [12]康熙曾赠朱伦瀚金扇,上有御书“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句,见于《闲青堂诗集》中《恩赐御书金扇恭纪四首》。[13]乾隆有白玉螭钮“掬水月在手”长方印,曾印于其《御书楞严经》之上。
《春山夜月》可高可低,可狭可阔。可高可低,在于其雅俗共赏,其文字与诗意虽浅显,却不流俗,人人皆可赏其妙。可狭可阔,在于既可指实景,又可扩展为每一个人心中各自的深谛。它可以是“手中之月,虽虚幻不实,却能澈见本心,知道心中仍存在着如明月般,清净无染的佛性;时时起善念,说善言,行善举,旁人走过,都能从你身上闻到一股花香。”,可以是方回口中的老杜精髓,也可以是其它。
由此,《春山夜月》方能成其名作,方能形成其接受史。
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而于良史在写下《春山夜月》时,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因此留下了掬月、弄花的经典艺术原型,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它掌握住了于春夜于水边所能感受到的最逸兴悠长的原始色彩,从而以悠悠辉光、徐徐清香对之后创作产生经久的影响,激发出后人无尽遐思。
参考文献
[1]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四部丛刊初编 集部 405 中兴间气集 河岳英灵集 国秀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七-八
[2](宋)陈思编《两宋名贤小集》[M]卷一百六十三 梅溪诗集三 十a-十b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10] [11] [15](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 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三二六-三二七
[4](明)单宇《菊坡丛话》26卷 卷三 八a 明成化刻本
[5](明)谢天瑞撰《诗法》10卷 卷五 二b 明复古斋刻本
[8](清)蒋鸣珂《古今诗话探奇》2卷 卷上 八a 民国石印本
[9](宋)何希之《何希之先生鸡肋集》2卷 省试策 四十a-四十b 清刻本
[10] 陈文忠著.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195
[11] 姜玉琴.唯美的艺术: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主流[J].中国文学研究,2005(1):7
[12] (宋)周密撰《志雅堂杂钞》2卷 卷上 二b 清粤雅堂丛书本
[13] 《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247鹿洲初集 东征集 交河集 闲青堂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六〇〇
作者:成易彬惠,系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生
编辑:王维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7 月 28 日,Pico携手SIF打造2022 砂之盒沉浸艺术季正式启幕,Pico 副总裁任利锋受邀出席并发表公...